正文 第23章 人情不是罪(2)(1 / 3)

試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認同這種觀念的話,是不是當權者就可以很自然地給自己的親朋大開方便之門了。因為你不開就是不懂人情,不懂人情以後就沒人理你了,就被孤立了,還會有人說你不會辦事。很多人看到這裏可能又不開心了,心裏肯定認為這是為那些腐敗的人找借口。其實腐敗雖然有製度的原因,但是製度的不健全充其量隻是為惡提供了可趁之機,把人性的惡放大了而已。想要除掉這種惡,關鍵在於人本身。想想吧,你覺得為了朋友罵幾句人是沒問題的,那麼你當了官是否就會允許你的朋友插隊了,這對你來說都是小事嘛。官大了一點,你就會為你的親人安排工作,這些都是你的思維方式決定的。你現在沒有做,不過是沒有處在那個位置上罷了。那麼,從製度角度可以解決嗎?當然可以,但是根子上的問題沒有解決,效果肯定差些。想想吧,如果有製度明確規定你不許幫親人說話,你是什麼感覺,覺得這製度冷冰冰的是不是?覺得不能理解是不是?不想執行是不是?想要改掉是不是?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就能明白為什麼要從人本身找原因了。

而這導致的就是每個人都在追求利益,但是每個人又都得不到利益。當你坐到能獲得既得利益的位置的時候自然很高興,可是坐到這個位子又不代表著有保障,很可能有一天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就像某個情景喜劇裏的一個橋段一樣。有個人不學無術,靠著跟廠長的親戚關係進了一家公司,不久後,又被趕了出來,原因是自己跟廠長雖然算是親戚,但是遠親,廠長又有近親要找工作了,他自然就要滾蛋了。

所以,拋棄那些垃圾觀念吧,做一個正常人,以是非來評判事情的對錯。也許在一個親情為重的社會裏,你這麼做是異類,會遇到不公待遇。但是如果每個人都遵循這種原則的話,你的公正,就不會得罪朋友了,因為他們會把公平公正的人當做朋友。

3.受害者一定無罪嗎?

中國人相信一個道理:為富不仁。從這個道理出發,再運用中國人的二元思維,我們就能得到另一個道理,貧窮的人大都是好人,貧窮無罪,所以曾有一段時間我們以窮為榮,越窮越榮。由此中國發展出一個很有趣的概念,那就是弱者必須被同情,弱者肯定是無辜的。的確,依據目前中國的現狀來看,這個概念確實有很高的適用率。但這裏必須要申明的是,適用率高不是因為這句話正確,而是因為我們的社會關係有些畸形。

因為這個概念,每個被欺負的中國人都一副楚楚可憐(又糟蹋這成語一次,真是罪孽)的樣子,來博取同情,想靠別人的幫助來實現自己的"公平"。於是,弱者代表了絕對的正義,不容置疑,更不容反駁,更別提謾罵了,大眾筆誅口伐肯定讓你不好過。對於一個弱者,你要做的就是同情,對於一個受害者也一樣,必須同情,必須認為他們代表著正義。生活中我們也確實如此,往往就下意識地把弱者或者受害者當成是正義的代表了,這是同情心泛濫的一種表現。

武鬆是《水滸》中的重要人物,好打抱不平,他曾說過,這一生專打硬漢。他也確實打過一個,不過不一定算得上是硬漢,但確實是一個壯漢,就是蔣門神。

蔣門神是個無賴式的人物,專門欺負弱小。有一天,他來到了快活林,看到施恩在這一片混得很開,活得很瀟灑,就想取而代之,他用了最原始粗暴也最有效的方法--對施恩飽以老拳,結果,打傷了施恩,快活林自然就是蔣門神的了。

不過施恩也不是善茬,他雖然受了欺負,但並不想認命,他自己功夫不行,但是可以召集打手嘛。而且,他也確實有召集打手的便利條件。他老爹是勞城的管營,專門管犯人的,這些犯人裏打手自然多。施恩選中的就是武鬆。

之後的事情就很簡單了,施恩讓武鬆每天都有酒喝有肉吃,最後兩個人成了朋友,施恩跟他說了自己的遭遇,然後武鬆就憤怒了,把蔣門神暴打了一頓。

武鬆的所作所為看似正義之舉,其實不然。武鬆看待蔣門神和施恩就用了雙重標準,施恩是蔣門神的受害者,被搶了快活林,還被打成重傷,很值得同情。但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上看,施恩也不是什麼好人。快活林是客商們雲集的地方,他靠著管營老爸的後台,又有老爸手下的牢城亡命囚徒給他做幫手,霸占著快活林,每月都有二三百兩銀子的收入,想在這討口飯吃,必須先孝敬他,甚至連妓女的保護費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