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人情不是罪(2)(2 / 3)

但是武鬆不管這些,他隻看到施恩是快活林的老大,現在被蔣門神打傷不說,還丟了自己的地盤,他就是受害者,就應該幫他。而我們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樣的理論。

這,就是我們的思維,關於這種思維的成因,我們要慢慢說才行。在中國,比別人弱,是一種資本。如果你看到一個富人罵一個窮人,那麼,周圍肯定會有很多不平者,他們都等著大顯身手,表現自己的大無畏精神和替天行道的高尚情操。如果看到一個窮人罵富人的話,情景就完全反過來了,肯定有很多人拍手稱快。這就是中國人的思維,他們從來都隻看你的標簽上寫了什麼,至於你做了什麼,你是否有錯,他們是不在乎的,他們隻在乎你站在誰的立場上,或者你站在哪個陣營裏。

所以,我們的弱者是不能碰的。隻要現在是弱者,那麼以前的一切罪惡我們就都不去計較了,轉而以一種慈悲的情懷去關愛那人了。施恩就是這種情況,因為,他是弱者,所以蔣門神必須被懲罰。

這正是我們的邏輯,於是隻要我們處在弱勢,處於被害的位置,我們就是正義的,是對的。比如有一個小村子,住著十幾戶人家,村子有個惡霸,整天欺負人。這時候,一個旅行者來到這,那麼,村子的人會跟他說惡霸的事情麼?不會的,因為他們對惡霸怕得要死,所以在確定"外人"是否是跟惡霸是一夥的之前,他們是不會說的。但是,等到確定了這個人跟惡霸沒關係後,他們就會訴苦了,想得到外人的幫助。如果這時候外人說你們要反抗啊,他們肯定一邊膽戰心驚,一邊又對外人非常失望。外人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痛斥他們,說你們這種懦弱的人活該被欺負,那麼村裏人立馬就會跳出來抗議了,他們覺得自己委屈啊,我是受害者,你應該幫我的,你怎麼反而要罵我,不去罵那個惡霸呢?

這時候,中國人肯定會同情這些弱者的。因為他們說的沒錯啊,他們的確是受害者,受害者難道還有錯不成?可是,十幾戶人家,幾十口人,被一個人欺負,這怎麼都說不通吧?一個人能厲害到哪去,隻是這些人太懦弱才會一直被欺負。這樣的人不該罵嗎?當然該,就是應該把他們罵醒才對。可是,他們自己就是不願意醒來,反而會非常抗拒讓自己醒來的人,在他們眼裏,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啊。

這種不講是非的同情者的思維就這樣一輩一輩地傳承著,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已經被這些懦弱的家長把銳氣磨沒了,耳濡目染地繼承了這種意識,不僅不覺可恥,反而覺得懦弱不可恥,懦弱是種資本,獲得人們同情的資本。同情懦弱是一種帶有溫馨色彩的人文關懷,說明我們有同情心。可悲可歎……

4.愛情汙點

中國有很多人整天盯著別人的婚事,跟著瞎操心,忙前忙後,好像自己的事一樣用心,絲毫不覺自己有多煩人。大抵來說,結婚絕對是當事人的事情,但在我們的社會裏,結婚是兩個家族之間的事情,反而與當事人關係不大。

國人的思維更多時候是這樣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兩個人碰麵了,感覺彼此還湊合,門當戶對,這事就算定了。至於什麼性格、愛好之類的都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家庭、工作,還有年齡。感情所占的比例很小,有時候甚至完全被忽視了。這多麼悲哀,當人們結婚的理由是"身邊的人都已經結了,而我還沒有"的時候,這個婚姻就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種東西--愛情。

梁鴻,東漢人,家境貧寒,但是為人十分好學,品性高潔,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自然,有很多人來他門上提親。可是都被梁鴻婉拒了。

梁鴻的同鄉有個姓孟的人家,家裏有一個姑娘,人長得又黑又胖,可謂姿色俱無,這副容顏本來就讓她很難嫁得出去,但她偏又自視甚高,別人來提親她也不答應。有一次,一個落魄書生,餓昏在荒野,孟姑娘把他背回家救醒,療養數月,書生對她漸生好感,也不在意她的外貌,有求婚之意,孟家父母都感到非常滿意,孟姑娘卻數落他:"你們讀書人,不缺胳膊不少腿,到處請托權門。得意時,正眼都不瞧我們;失意時卻饑餓不能自存,還癡心妄想娶媳婦呢?我如果在這時候答應你的求婚,人家會說我趁人之難!"書生隻好答謝她的救命之恩,怏怏而去。這件事一傳開,鄉裏大為震驚,都佩服孟姑娘的俠義,不少人前往求婚,都被她拒之門外。後來,她父母問她想找什麼樣的人家,她說,她就想找個像梁鴻那樣有高潔的品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