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將應天的兵署暫時改為行宮,定應天做了帝都,分內外皇城。又著內務府發出國努,大興土木,建築宮殿。洪武元年的八月,宮殿落成。因為朱元璋初踐大位,萬事都從儉樸。那宮殿建設隻求雅觀,不事富麗。但雖不見得畫棟雕梁,卻也金碧輝煌。這皇宮的正殿,叫作奉天殿,是皇帝臨朝的地方。奉天殿的後麵,是華蓋殿,最後是謹身殿,為皇帝召見大臣的所在。兩邊是一帶的長廊,直達奉天殿,左為文樓,右名武樓。過此便是宮門,正門叫作乾清門,進了乾清門就是坤寧宮,為皇後所居。兩邊分建著六宮,一仁壽、二景福、三仁和、四萬春、五長春、六永壽、六宮之後,左右華屋六楹,列兩殿即涼殿、暖殿,過涼、暖兩殿是玄武殿,殿後是寧安門,出寧安門是禦花園,中建金水橋、太華池、飄香亭、安樂亭、魚亭、香草亭、鹿亭、鶴亭。又奉天殿的門外,也建著兩殿,左麵的叫文華,是將來皇太子禦臨的所在。右邊名武英,是皇帝齋戒的地方。兩旁門兩重左名左順,右名右順。
從這裏出去是正門一所,就是午門了。午門外是皇城,又建端門、長安門、承天門、慶瑞門諸門。內外宮殿,凡屋宇一千六百三十八楹。
宮殿既造就,由太史官劉伯溫選擇了一個吉期,明太祖朱元璋登奉天殿正式受百官朝賀,又大封功臣。晉徐達魏國公右皿相,李善長輔義侯左丞相,常遇春鄭國公大將軍,鄧愈衛侯左將軍,湯和信侯右將軍,胡大海靖安侯,花雲崇海侯,郭英平涼侯,耿再成東平侯,沐英穎川侯,昊貞、鄭遇春、華雲龍、郭興、呂懷玉、方剛、吳良、俞通海、廖永安,均封將軍晉伯爵。陳野先、張興祖、薛顯、吳複、金朝興、仇成、王弼,葉升等一班降將,都晉為男爵加將軍銜。又封死難的將士,若俞通淵、廖永忠都追贈侯爵。晉劉伯溫為國師太史公安國公。李文忠、耿炳文也封了伯爵。
又追溢高祖為德祖玄皇帝、高祖姚玄聖太皇後。曾祖為懿祖桓皇帝、曾祖妣懿聖皇太後。祖考為熙裕皇帝、祖姚裕聖皇太後。父朱世珍為仁祖淳孝皇帝,母溫聖睿慈太後。封妻馬秀英為皇後,姬櫻桃為寧妃,閣氏為瑜妃,翠娥為惠妃。當時命瑜妃居了萬春宮,惠妃居了仁和宮。一麵下旨,令沐英持了金節,備皇後的鳳葷,全副儀衛去迎那馬皇後。令方剛持族,備皇妃半副儀衛,去迎寧妃。
沐英、方剛領了諭旨帶同儀衛,即日出京到滁州來迎皇後和寧妃。不日到了滁州,耿再成、吳良忙出城迎接,後邊跟著地方官,遠遠地跪迎。沐英和方剛進了城,便去晉渴馬皇後和那寧妃,外麵耿再成、吳良及地方官等在那裏照料,還幫著整儀衛,打掃街道,沿路上懸著彩燈,蓋起彩棚,凡鳳輩經過的所在,地上都鋪著黃沙。滁州城中的百姓,聽得迎接皇後這個消息,便家家門前排起香案來,準備跪著送鳳駕。
這裏沐英、方剛在滁州兵署請皇後、寧妃各登了鳳肇,擺起全副儀仗,直出東璧門。馬皇後傳諭,把鳳輿和朱幕打起,以便百姓們的瞻艦。一時沿途的歡聲,好似雷鳴般的,直是萬戶頌揚哩。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聞得皇後的鳳輩將到,因坤寧和六宮的宮已征得三百多人,宮女卻寥寥幾十人,當然不夠分配,於是下諭,就應天府治下和江寧、句容、高淳、江浦、六合、傈水、漂陽、上元等八縣中挑選秀女。
這條旨意一出,八縣的地方官果然忙得走投無路,便是那班百姓,也大家奔走號呼起來。這時給李善長、劉伯溫得知了,忙上章來諫阻。元璋讀了奏疏,勃然大怒道:“身為天子,難道選幾個秀女也不能嗎?”便不聽善長、伯溫的話,竟傳諭趕緊實行。又令葉衷做了選秀女的總監。當時選得秀女三千七百六十六人,經地方官‘度的挑選,選得二千一百十六人。又被選官挑擇過,凡錄用一千五百四十四人。就把這一千五百四十四個秀女送到了應天,又由葉衷選過,隻選得七百二十五人。葉衷即奏知元璋,元璋卻坐起了謹身殿親自選錄,好中取好,共選中秀女二百三十三人。那餘下選不中的秀女,仍命送還給民家。元璋便把這二百三十三個秀女分派在各宮去侍候後妃。
過不上幾天,馬皇後和寧妃的鳳輩到了應天,元璋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城去迎接。這是元璋自己知道出身寒微,恐內外臣工瞧不起皇後,所以他禦駕去親迎,也是尊重馬後的意思。馬後的儀衛到了離城十裏,和皇帝的儀仗接著,文武百官一列俯伏地道上,齊聲三呼著娘娘千歲。那伴駕官喝聲起丟,文武官員就紛紛起立,武官騎馬,文官步行,列隊在前麵引道。最前是皇帝的儀仗和皇帝坐的變駕。隨後便是馬皇後的儀衛,排列著一對對地過去。前導黃I兩對,大戟一對,五色繡蟠三對,長戈一對,繡蟠三對,錦蟠三對,難尾扇兩對,紅花團扇兩對,曲蓋兩對,紫方傘兩對,由紅衣的甲士們執著,共是四十二人。後頭是校尉六十四人。列在左右兩邊是班劍、金吾杖、立瓜、臥瓜、橙杖、骨朵、儀刀、錢斧每件共是兩對。又金響節十二,錦花蓋四,十六個校尉分作兩隊,還有十六個校尉戴著大邊的珠涼帽,紅衣、黃綢腰帶、碧油靴,控著駿馬,執著豹尾槍徐徐地前進。後麵又是宮女二十四人,手裏各個捧著金交椅一座,金踏腳一個,金水盆一個,金水罐一個,金唾壺一個,金唾盂一個,金香盒一個,金脂盒一個,也列隊過去。以後是武裝的宮女,一個個短衣窄袖,各執著五色繡蟠、金斧、金骨朵、拂子、方扇、紅杖、紗燈、黃花蓋、曲蓋、金節、青傘之類,共是二十四人。最後宮女十二人,提著明紗燈三對,在鳳輩左右,後麵便是文武百官,武官騎馬列隊在前,文官卻步行著在後。文武官的後頭,即是馬後的鳳葷。鳳輩之後,隨著寧妃的儀衛,也列著引蟠、清道旗、方傘、金吾杖、立瓜、臥瓜、紅紗燈之類算是半副儀仗。後麵便是寧妃的鳳輩,最後是護衛鳳輩的校尉六十四人,武官長兩人,率領著兵士六百名,個個是鮮衣美服,刀槍如霜地隨後護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