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習在先,立業在後(5)(1 / 1)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

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這個小故事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能者為師。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這些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例如,在一個班級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寫了一手好字;有的擅長繪畫;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閱讀了大量的古今詩詞;有的通曉中外地理;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這些人學習,不就可以讓我們汲取更多的知識養分嗎?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另一個重要原則: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另外,這對於指導我們處世待人、修養神性、增長知識,都是很有裨益的。

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的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的壯闊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由於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般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

視不足為缺憾,方能進取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道德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