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習在先,立業在後(17)(1 / 1)

南懷瑾先生說過,世界上有兩本書:一本是現實的無字書,一本是訂成本本的有字書。人在小的時候,讀的通常都是有字書,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學會看無字書了。學習了無字書,人就會變得能夠獨立地去生活,去創造了。

這裏所說的有字書和無字書,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其實,人多讀有字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會讀現實的無字書。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實踐出真知”,意思是隻要經過實踐的檢驗,知識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成為你的能力。大到關係國家命運的事件,小到個人的生活小事,“實踐出真知”都是極其正確的。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擅長做車輪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輪扁。

一天,齊桓公在殿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削削砍砍地做車輪。齊桓公讀書讀到妙處,不禁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很是得意。輪扁見桓公這樣愛書,心裏覺得納悶。他放下手中的錐子、鑿子,走到堂上問齊桓公說:

“請問,大王您所看的書,上麵寫的都是些什麼呀?”

齊桓公回答說:“書上寫的是聖人講的道理。”

輪扁說:“請問大王,這些聖人還活著嗎?”

齊桓公說:“他們都死了。”

於是輪扁說:“既然這樣,那大王您所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齊桓公一聽輪扁這樣說,很是掃興。他拉下臉對輪扁說:“我在這裏讀書,你一個做車輪的工匠,怎麼可以妄加議論呢?你說聖人書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談出個道理來,我還可以饒了你;如果你說不出道理來,那就罪該處死!”

輪扁不慌不忙地回答齊桓公說:“我是從自己的職業和經驗體會來看待這件事的。就說我砍削車輪這件事吧,要是榫鬆了,就不牢固。榫頭雖然打進去了,但很快就會滑脫出來;要是太緊了,榫頭就打不進去,或者幹脆打壞了材料。隻有不鬆不緊,才能得心應手,製作出質量最好的車輪。由此看來,削車輪也有它的訣竅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