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的出現吸引了上層社會的觀眾,電影不再隻是下層勞動人民和新移民的娛樂了。相應的,電影院的環境也大為改善。1914年,百老彙出現了首家專放電影的豪華的“電影宮”。兩年之後,全美國就有了兩萬一千家電影宮,完全取代了五分錢劇院。對電影宮的觀眾,不能再用短片打發了,而必須提供正片,而且最好每周都能有新片上映。為了保證電影的產量,因斯(Thomas Harper Ince)借鑒了福特汽車公司的流水線生產方法,創建了製片廠製度。在這個製度下,每一部影片的產生都經過嚴格的計劃、預算,最後由廠商批準。製片人(一般也就是電影公司的老板)監督電影製作的整個過程,再把這個環節打碎分成幾個步驟,交給不同的專業人員分工合作,流水作業。電影作為藝術品,本來應該是導演個人的創作,但是在製片廠製度下,導演隻不過是製片人所雇傭的許多技術人員中的一個,電影是製片人指揮下的集體製作的產品。這樣,電影就不再是藝術品,而是工業品。作為工業品,最重要的是要能賣得出去。作為商人的製片人,他們所關注的是電影的商業價值而不是藝術價值,製作電影的目標不是藝術追求,而是迎合觀眾的口味。製片廠製度就是試圖使電影生產標準化、規範化,要保證每一部電影都有市場,任何有風險的大膽的藝術探索都是不允許的,最多隻能在已被觀眾接受的模式上略作改進。因斯在1924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這一整套製度卻被繼承了下來,為好萊塢的各電影公司所一致采用。除了卓別林、斯特勞亨等繼承了格裏菲斯特立獨行的創作傳統的個別導演的作品,好萊塢所產生的電影從此不再有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而且可以很方便地分成幾大類型:曆史片、西部片、歌舞片、冒險片、喜劇片、言情片、犯罪片、科幻片。這些類型影片在觀眾中大有市場,也就源源不斷地被製造出來。這時候電影製作的成本也直線上升,進入二十年代後,好萊塢每部正片的造價平均20萬美元,1925年出品的《賓虛傳》(Ben-Hur)更是花了400萬美元,這樣的開銷,也隻有製片廠才負擔得起。不願向製片廠製度屈服的導演,除非像卓別林那樣財大氣粗,要不就隻能失業了。對電影藝術的探索在美國幾乎停止了,格裏菲斯隻在歐洲才有傳人。
獨立製片人聯手扳倒了電影專利公司後,相互間又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競爭。那些在競爭中獲勝的公司成了壟斷電影市場的新霸主,先是派拉蒙,然後是米高梅、福克斯、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好萊塢的六大電影公司在二十年代就已從無名獨立製片人中脫穎而出,牢牢地建立了其霸主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歐洲的電影業,原來先進的歐洲電影從此一蹶不振,美國電影業乘機大發戰爭財,好萊塢的電影被推銷到了世界各地。到了二十年代,世界各國所放映的電影中,百分之七八十都來自好萊塢,好萊塢成了世界電影之都。
叛將斯特勞亨
在好萊塢製片廠製度的壓製下,有藝術個性的導演最終都難逃被消滅的命運。在二十年代,為導演的獨立性主唱挽歌的是格裏菲斯和曾是他的助手的斯特勞亨。與格裏菲斯不同的是,斯特勞亨的重要作品都是在製片廠製度的重壓下頑強地、掙紮著完成的。他的藝術成果,也都無可挽回地被製片人所糟蹋。
埃裏克·馮·斯特勞亨(Erich von Stroheim)出生於1885年9月22日,是奧地利一位猶太衣帽商的兒子,1906年從軍官學校畢業後移居美國。到美國後,自稱是奧地利貴族,在姓前麵加上了“馮”。他最初在一家百貨商店打工,住在破舊的旅店裏。在那裏,他無意中發現了美國自然主義作家弗蘭克·諾利斯(Frank Norris)的小說《麥克提格》(McTeague),一口氣把它讀完。以後他會不時地想起這部小說,並一直想把它改編成電影。但他在從影之前,又換了幾樣工作,都是打雜。1914年,他在一旅遊點當向導時,得到一位貴婦人的賞識,資助他五百美元,他就去了好萊塢。到了好萊塢,正碰上格裏菲斯要拍《一個國家的誕生》,需要有人幫助設計軍服。斯特勞亨既是裁縫的後代,又在軍中混過,幹這項工作是最合適不過了,他就這樣進了格裏菲斯的攝影組,並在片中扮演了一無名角色。第二年格裏菲斯拍《黨同伐異》,斯特勞亨就成了他的助理導演,同時還繼續當群眾演員。不過,斯特勞亨的表演才能是在別的導演手下才得到表現的。這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打得激烈,美國拍了許多醜化德國的宣傳片,“德國貴族”斯特勞亨有了用武之地,專門在這類電影中擔任反麵人物,扮演普魯士軍官,成功地塑造了這類“讓人憎恨的人”,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