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美國電影史話(6)(2 / 3)

卓別林所營造的最大的夢境,是流浪漢查理的多姿多彩的真實世界。這位可愛可憐可笑可悲的流浪漢,毫無疑問是銀幕上最為著名的影像,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二十世紀的一個人格化的象征,其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深深滲透了每一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階級、不同年齡的觀眾的內心。在歡樂的人群中總是被孤獨地冷落在一旁,在最該被注目的時候總是被忽視,心愛的人總是不理不睬,最寶貴的東西總是被摧毀——無論如何,愛人總是甚於被愛,而且絕不放棄,永不絕望。

附記:查爾斯·卓別林爵士於1889年4月16日出生於倫敦一個貧苦藝人的家庭。1910年隨卡爾諾劇團到美國巡回演出。1913年加入塞納特的啟斯東(Keystone)電影製片廠,於1914年出演了第一部電影。1919年與格裏菲斯、範朋克和璧可馥組建聯美(United Artists)電影發行公司,從此獨立製片。1929年因《馬戲團》(The Circus)一片獲奧斯卡榮譽獎。1952年他在歐洲度假時,美國移民局以其有親共傾向等理由拒絕其入境,他放棄了美國永久居民的身份(他從未加入美國國籍),定居瑞士。1972年,他重返美國,接受奧斯卡特別榮譽獎。1973年因《舞台生涯》一片獲奧斯卡最佳配樂獎(該片在1952年出品,但到1972年才在美國放映)。1975年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1977年12月25日在瑞士於睡眠中去世。

有聲片悲喜劇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格裏菲斯所創建的電影語言,在德國和蘇聯導演手裏,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電影已成為一種相當成熟的藝術形式。電影導演們已經學會了怎樣通過構圖和剪輯有效地敘述和抒情,電影藝術技巧的各個方麵都已被發現了,接下去隻需做些修修補補的改進。就在大家躊躇滿誌,以為電影藝術的革命已經大功告成的時候,一場新的革命正在悄悄降臨。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Jazz Singer,一譯《爵士歌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一句話,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讓電影開口說話,這個探索,自電影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所謂的無聲片,並非真正的無聲,都有配樂,大一點的電影院都有樂隊演奏,小電影院則至少也有一架鋼琴在一旁彈奏。配樂的樂譜或者由電影公司提供,或者由電影院自己找人譜寫。有的導演,比如格裏菲斯,在發行影片時都同時提供配樂樂譜,甚至嚐試過把配樂錄在唱片上與電影同步放音。在《爵士樂歌手》之前,華納公司已發行過兩部同步配樂的電影,很受歡迎。《爵士樂歌手》最初就是打算拍成同步配樂的無聲片,最後拍成的基本上也還是無聲片,大部分的對話都是用字幕交代的,真正開口說的話不過300多個單詞。這些話都不像是台詞,可能是在拍攝時無意中錄下的,拍完了才決定給予保留。這300多個沒有意思的單詞卻引起了轟動,華納電影院的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華納兄弟公司見有利可圖,不失時機地在第二年推出了一部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 The Lights of New York),在影片中,角色們都在滔滔不絕地交談,幾乎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通過對話交代的。

華納兄弟公司在當時還排在大電影公司中的末位,在其他大公司的壓迫下處境相當艱難,孤注一擲,試圖通過開發有聲片擺脫財政困難。這個賭注下得非常準,到1929年,華納公司的利潤就從一年前的200萬美元一下子增長到了1700萬美元。華納公司的音響係統是把聲音錄在唱片上的,搞不好就沒法與畫麵同步,在實際放映中經常出差錯。另一家公司,福克斯公司,也同時在開發有聲片,他們采用的是光學記錄方法,把聲音轉換成光學信號與畫麵同時記錄在膠片上,這項技術,在1930年以後成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