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美國電影史話(6)(3 / 3)

但在當時,除了這兩家公司,其他公司都對有聲片采取觀望態度,還不想向華納或福克斯交專利費。他們這麼做,當然純粹是出於財政的考慮。要拍攝有聲片,需要投資一大筆錢添置新設備。大家都知道怎麼拍無聲片,但還沒人知道該怎麼拍有聲片,新的探索又得浪費許多經費。要是都改放有聲片,以前拍的那些無聲片豈不就都沒用了?正在拍攝的無聲片不就白拍了?許多無聲片的電影明星,講話的聲音並不那麼動聽,或者講不好英語,那些從歐洲來的演員,有的根本就連英語都不會講,這些人都是已跟公司簽了合同的,就這麼白養著了?最後,還有一個世界市場的問題。好萊塢拍的無聲片,隻要把字幕換一換,就可以在其他國家發行,有聲片就沒那麼簡單了,翻譯、配音或加字幕,都會使出口成本大大上漲。

與此同時,電影評論家們也都不看好有聲片,認為有聲片隻是一項新鮮玩意兒,一旦觀眾的獵奇心理得到了滿足,有聲片就會銷聲匿跡。至少,無聲片是會跟有聲片共存的,有聲片不過是廉價的娛樂,真正的藝術還得靠無聲片。電影評論家們作此預測,並不是沒有原因的。當時拍攝有聲片時,為了避免錄下機器噪音,要把攝影機以及攝影師關在隔音的玻璃房子中,鏡頭移動相當困難,更不要說攝影機的運動了。演員們為了能讓暗藏著的話筒錄下台詞,在講話時也不敢隨便走動。其結果,有聲片倒退到了早期電影的水平,成了戲劇舞台表演的記錄,甚至連戲劇表演都還不如,至少戲劇演員還可以在舞台上自由走動。這樣的有聲片,顯然算不上藝術。

一般的觀眾才不管什麼藝術不藝術呢,在他們看來,有聲片就是要比無聲片過癮。電影公司也不管什麼藝術不藝術,既然觀眾愛看,就應該拍。進入三十年代以後,除了卓別林等極少數的頑固分子,實際上已沒人拍無聲片。許多守舊的電影評論家都哀歎說:電影藝術死亡了。

電影藝術當然沒有死。有聲片的藝術也逐漸得到了改進。消音攝影機發明了,雖然攝影機因為給裹上了厚厚的消音材料而笨重不堪,但畢竟可以放在拖車上運動,從玻璃房中解放了出來。台詞錄音的問題是一個演員想出了解決辦法的,而且非常簡單:不把話筒暗藏在道具中,而是綁在釣魚竿上吊在演員的上方,隨著演員移動,這樣演員的行動也不受限製了。後來又發明了後期配音的辦法,先是像拍無聲片那樣拍攝,然後再在錄音室中把聲音加上去。這樣,有聲片對電影語言的應用至少可以像無聲片一樣成功。還有人要證明有聲片可以比無聲片更藝術,像音響效果、聲畫蒙太奇之類的新的藝術技巧,也逐漸被發明出來。有聲片不必再使用字幕,也使畫麵的銜接更為連貫。

即便如此,有聲片的出現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並非沒有消極的作用。拍攝無聲片,所需的成本較低,拍攝設備、技術都比較簡單,甚至導演一個人就可以包攬下來。而拍攝有聲片,成本昂貴,沒有大公司的資助很難拍得動,開拍前就不能不考慮市場的需要。拍攝設備、技術都非常複雜,一個攝影組,若沒有五六十號人馬,很難玩得轉。其結果,電影拍攝越來越迎合觀眾的口味而不敢做藝術探險,越來越依賴於集體創作而減少了導演的個人色彩,從一定的程度上說,也就越來越非藝術化。

而且,有聲片也限製了電影藝術的傳播。無聲片是屬於全世界的,世界各國的人,不管講的是何種語言,都可以完整地欣賞無聲片。但是對於有聲片來說,如果你不懂一部電影所講的語言,你就無法完整地欣賞該部電影,配音破壞了演員表演的完整,字幕則破壞了畫麵的完整。翻譯一部電影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財力,也使得異國之間的電影交流無法像無聲片時代那樣方便、頻繁。

此外,讓人物開口說話,固然能使電影更逼真,卻也可能使電影失真。讓古人講現代話,或讓外國人講本國話,對於追求真實的電影藝術來說,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