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好是壞,從無聲片過渡到有聲片,是電影史上一次空前絕後的大革命,對電影界所造成的衝擊,絕非以後的彩色電影和寬銀幕電影所可比擬。當時的導演、演員都經受了一次嚴酷的篩選。有聲片的出現,成了壓垮本來就已在製片廠製度下苦苦掙紮的格裏菲斯、斯特勞亨等無聲片大師的最後一根稻草。到好萊塢闖天下,甚至已功成名就的歐洲演員們紛紛打道回府。即使是美國土生土長的演員,也可能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適應有聲片。無聲片的影後璧克馥以及吉許姐妹,在試拍了一兩部有聲片後就從影壇退休或半退休了。善演啞劇的喜劇演員發現自己開口說話並不那麼有趣,也逐漸讓位給靠耍嘴皮子逗樂的演員。最不幸的是言情片的大明星吉爾伯特(John Gilbert),早期的錄音機無法很好地記錄下他的男高音,他的影迷們第一次在銀幕上聽到他開口說話的時候,都非常失望,原來這位白馬王子的聲音是這麼難聽甚至嚇人。在嚐試了幾部有聲片都失敗了之後,吉爾伯特的自信心完全喪失了,從此借酒消愁,在41歲時即過早地去世。這一年是1936年,卓別林剛好出品了他的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標誌著無聲片的壽終正寢。
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1929年,是讓電影製片廠的老板很傷腦筋的一年。電影從無聲過渡到了有聲,需要添置昂貴的拍攝、錄音設備,雇傭新的技術人員(特別是編寫台詞的作家和錄音師),導演、演員要更新換代,公司所屬的電影院也要添置音響設備。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偏偏在這一年,華爾街的股市崩潰,美國經濟進入了長達十餘年的大蕭條時期(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美國大發戰爭財,經濟蕭條恐怕還不會那麼快結束),使得資金的征集困難重重。不過,與其他行業相比,美國電影業受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不大,隻在1933年陷入了困境,很快就恢複了。
實際上,美國經濟最為糟糕的三十年代,卻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在這十年間,好萊塢每一年都生產500部左右的電影,最多的是1937年,共生產了538部;而60年後,1997年生產的美國電影不過差不多200部。在當時,平均每周有八千萬美國人去看一場電影,占美國總人口的65%;而在現在,平均每周大約隻有兩千萬美國人去看一場電影,還不到美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在今天的美國,去看一場電影有點像是去看戲一樣,是一種特別的活動;但在三十年代的美國,看電影卻是日常的娛樂。當時的電影院到處都是,票價也要比現在便宜得多(當時在大城市一張票約三四十美分,現在則是七八美元)。事實上,三十年代的美國人看電影類似於今天的美國人之看電視,而當時的電影也很像電視,也盛行拍十幾集、幾十集的連續劇。盡管當時的美國人絕大多數都已破產,在貧困線上掙紮,他們卻心甘情願地交出最後一角錢去看電影。電影院也想方設法讓觀眾餓著肚子來看電影,比如一張票可看兩場電影,幕間休息時做“並夠”(bingo)之類的有獎遊戲,運氣好的人可以賺點小錢回家。
在好萊塢所製造的虛假、夢幻的電影世界中,美國人暫時忘卻了現實生活的煩惱與苦痛。美國電影不僅讓觀眾暫時逃避現實,而且也神不知鬼不覺地悄悄做著政治宣傳。現實中的大多數美國人都交不起房租、買不起衣服,銀幕上的人物卻都住著豪華的房子、穿著華麗的衣裳。好萊塢所展示的富裕生活給饑寒交迫的觀眾打了一劑強心針: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最能粉飾太平的莫過於讓人賞心悅目、美妙動聽的歌舞片了,這一最具美國特色的電影類型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而登上了舞台,並且迅速征服了美國觀眾。1930年第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得主就是米高梅公司拍攝的一部歌舞劇《百老彙的旋律》(Broadway Melody),這部電影,被公認為是曆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中最差的一部。它的成功,完全是由於迎合了當時觀眾的需求。
關注觀眾需求的不僅有電影製片商,還有社會衛道士。隻不過,製片商所關心的是如何盡量吸引觀眾,而衛道士卻是致力於不讓觀眾接觸到含有不良內容的電影。至於不良的標準,當然是要由衛道士來製定的。就在1930年這一年,天主教教會人士製定了好萊塢生產準則。由於擔心教會發動抵製而影響收入,好萊塢的製片廠都接受了這套準則,並且請教會人士負責生產準則管理署。任何一部電影都必須經過該管理署的審查、批準才能發行。如果有哪個製片人敢於私自發行電影,則會被判處25000美元的罰款。這套準則為電影的內容製定了標準,而且還極其詳細地規定電影台詞所使用的語言。流行在街頭巷尾的俚語俗話是不能在電影中出現的,更不用說髒話了。任何與性有關的字眼,不管是多麼的含蓄,都是不允許使用的,甚至連“性”這一詞也不能用。任何與性有關的行為都是不能表現的,更不用說描寫婚前、婚外性行為了。甚至在銀幕上夫妻也不能同床共枕,而必須睡在分開的單人床上——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好萊塢之床”。性和暴力向來是最能吸引觀眾的兩大賣點,既然性的表現被禁止,大家就隻能在暴力上麵動心思。黑幫電影就在這時候興起,再加上經久不衰的西部片,槍,成了美國電影中最常用的道具。如果我們從美國電影來了解美國,會以為美國生活無時無刻不處於槍林彈雨之中。美國社會也許的確是世界上最充斥暴力的社會,但這類電影仍與反映現實無關,因為生產準則規定電影內容必須懲惡揚善,壞人絕不能有好下場。審查製度和製片廠製度一起,成了扼殺藝術創造的兩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