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為製片廠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既精細分工又協力合作的製度。每個工作人員都隻負責某項特定的工作,但又被要求為整部影片的創作出謀劃策。迪斯尼為此發明了“故事板”工作方式。在正式拍攝之前,每一幕場麵都預先繪出草圖,設計各個動作,貼在板上,由大家一起討論、分析,最後由迪斯尼把這些草圖彙集在一起,整理出一個連環畫式的劇本。這一套方法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勞動,又保證了影片的質量,以後的大導演,像希區柯克、斯皮爾伯格,雖然拍的是故事片,也都采用這種方法。當今的廣告片、電視製作,也普遍采用故事板方法。
1931年,迪斯尼與彩色印片法的發明人娜塔麗·卡爾麼斯(Natalie Kalmus)簽署了協議,在七年之內,由迪斯尼製片廠獨家拍攝三原色彩色動畫片。彩色動畫片的問世,使得迪斯尼在技術上大大領先於其他動畫製片人。迪斯尼擔心合同期滿後其他動畫製片人會迎頭趕上,花了150萬美元,用了四年的時間拍攝了第一部動畫正片《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在合同期滿的1938年出品。這也是曆來動畫片中贏利最高的一部,首次發行就獲得了大約800萬美元的收入。
但是,光靠票房收入仍然無法應付創作、開發動畫片的龐大開支,有很長一段時間,迪斯尼製片廠靠給政府製作二戰宣傳片和給工廠頒發生產米老鼠玩具、襯衫之類的商品的許可證而得以維持。即便如此,迪斯尼仍然決定每年拍一部動畫正片。1940年,他推出了音樂與繪畫相結合的巔峰之作《幻想曲》。這部作品,分為八個獨立的片段,用動畫來詮釋古典音樂。其視覺風格,既有迪斯尼典型的美化、浪漫,也有新穎的抽象、恐怖和神聖;既是以前的成就的總結、展覽,也是全新的實驗、探索。然而迪斯尼對視覺、聽覺的探索也就終止於此了。此後他對色彩、聲音的運用越來越小心翼翼,不再輕易標新立異、別出心裁。接下來的幾部電影,1940年的《木偶奇遇記》(Pinocchio,這可能是最偉大的動畫片)、1941年的《小象丹博》(Dumbo,醜小鴨的翻版。長著超常大耳朵的小象丹博被同類排斥,在老鼠提摩西的幫助下發現自己能夠展耳飛翔)、1943年的《小鹿班比》(Bambi,班比的母親被獵人槍殺,賴以棲身的森林被燒毀,但仍然頑強地生存、繁衍下去),是迪斯尼拍攝的最完美的動畫片,但都不再像《幻想曲》那樣讓人耳目一新。
這些動畫片,雖然票房都很好,但是由於製作成本太高,利潤很低。生產動畫正片,始終是一項風險很大的投資。可能是由於這個原因,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迪斯尼轉而拍攝真人表演的兒童片,在商業上非常成功。1954年,迪斯尼又把生意擴大到了電視,與ABC電視台簽署了協議,在電視上放映以前的動畫片,成了電視觀眾每周必看的節目。迪斯尼用從電視賺來的錢在加州的阿納海姆建立了迪斯尼樂園,把動畫片的世界變成現實。這個遊樂場在1955年開放後,很快就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一個旅遊點。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迪斯尼已完全變成了生產、販賣娛樂的企業家、商人,對賺取電視播放的利潤、對經營遊樂場的興趣超過了電影製作。在迪斯尼王國從電影擴展到娛樂業的各個方麵之後,電影反而成了迪斯尼王國中一個次要的分支。的確,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迪斯尼製片廠都沒能重現四十年代的輝煌,藝術的動力讓位於對利潤的追求,動畫的質量直線下降,故事片的質量也不如其他製片廠。隻有迪斯尼臨死前監督拍攝的《叢林書》(The Jungle Book,1967年出品)還可見四十年代的經典作品的風采。到了八十年代末,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被運用於動畫片製作,迪斯尼製片廠才獲得了新生,《小人魚》(The Little Mermaid,1989)、《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1991)、《阿拉丁》(Aladdin,1992)和《獅子王》(Lion King,1994)都可與迪斯尼最好的作品一比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