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O製片廠的明星威爾斯一個都不用,他自己扮演主角查理·凱恩,其他主要演員都由墨丘利劇團的夥伴們擔任,全都是電影新人,拍完此片之後這些演員都成了電影明星。編劇和攝影用的是老手,威爾斯對此的選擇也極有眼力,攝影選的是剛剛拍完《憤怒的葡萄》的格雷戈·托蘭(Gregg Toland),編劇由赫爾曼·曼基威茨(Herman Mankiewicz)擔任,由他寫成初稿,威爾斯加以潤色、定稿。拍片經費是65萬美元,在當時算是平均水平。整部電影的拍攝是秘密進行的,到快拍完的時候,風聲還是泄露了出去:原來這部電影是在影射當時的報紙大王威廉·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難怪要搞得神秘兮兮的。這可是位惹不起的主兒,好萊塢的大小頭目們個個坐立不安。米高梅製片廠的頭目路易斯·梅耶找上了RKO製片廠的頭目,要求把底片銷毀,他可以賠償成本和利潤的損失。赫斯特的報紙也群起攻擊這部電影。但是RKO製片廠還是決定發行此片。
《公民凱恩》於1941年5月1日首映。誰都沒見過如此標新立異的電影。最突出的是它的攝影。托蘭開發了一種特殊鏡頭用於深度聚焦,使得背景和前景一樣清楚,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手法。在以前的電影中,觀眾隻是被吸引去看構圖中的重要局部,一般是前景的中心部分。但是《公民凱恩》的構圖,邊緣和中心、背景和前景一樣重要,一個畫麵的每一個部分都不可分割,觀眾必須完整地欣賞整個畫麵。《公民凱恩》對電影構圖的創新還不限於此。它對極端低角鏡頭的使用(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天花板),黑白對比強烈的用光,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是相當驚人的。威爾斯對段落剪輯也充分顯示了其獨特的風格,最突出的是用一段飯桌蒙太奇表現凱恩和他的首任妻子的感情鴻溝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加深:新婚之時兩個人親親密密地坐在一起吃晚飯,然後座位越分越遠,到最後,兩個人分坐飯桌的兩頭,不再交談,埋頭看不同的報紙(凱恩的妻子看的是凱恩對手的報紙)。幾十年的婚姻變化史,威爾斯用不到兩分鍾的蒙太奇就把它介紹完了。威爾斯對聲音的控製一樣獨具匠心。他的電台廣播生涯使他充分意識到音響的威力,畫外音、重疊對話、吵鬧的電影新聞摘要、喧囂的政治集會、空蕩的房間的回音、沒有天賦的歌手(凱恩的第二任妻子)平庸的嗓門……各種各樣的音響效果在此片中首次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威爾斯對攝影手法、音響效果的近乎炫耀的展示,表明了他意識到在現代藝術創作中,表現的手法與表現的內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的確,這部電影對故事的敘述采用的是現代小說的手法。一名記者得知凱恩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羅斯巴德”(Rosebud),為了弄清它的含義,采訪了幾位熟悉凱恩的人。通過這幾個人的回憶,我們看到了凱恩從一個窮小子變成了報紙大王,從一位富有理想、欲為平民百姓主持正義的年輕人變成了金錢和權力的化身。戲中人最後都沒能明白羅斯巴德的意思,我們是知道了——凱恩小時候玩的雪橇的名字。凱恩臨死時富可敵國,收藏了無數寶物,念念不忘的卻是小時候的一件玩物。但是對於凱恩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仍然難下結論。在這裏,不存在一條發展主線,不遵循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戲劇衝突律,而是通過幾個平行的片斷來描述同一個人。在這裏,人物不是性格鮮明的、平麵的、簡單的個體,而是多層次的、立體的、複雜的活人,在不同觀察者的眼裏有不同的評價。沒有最後一分鍾的懺悔,沒有最後的大團圓。這一切,都是以前的電影從未有過的。《公民凱恩》的敘述方式,可能是所有電影中最複雜、最獨特,也是最巧妙的。那個“羅斯巴德”恐怕是電影中最大的一個秘密,而那具雪橇恐怕也是電影中最著名的一件道具。拍攝這部電影時共造了三具羅斯巴德雪橇,其中兩具在拍攝時根據劇情的需要燒毀,剩下的一具在1977年從垃圾堆中被翻了出來,斯皮爾伯格花了六萬美元把它買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