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美國電影史話(9)(2 / 3)

再也沒有一部電影像《公民凱恩》這樣如此深刻地揭示了金錢和權力強大的異化力量,以震撼人心的大手筆譜寫了一曲人性的悲歌。50多年後,《公民凱恩》仍然是人類電影藝術探索中最為豐碩的成果。

附記:奧森·威爾斯於1915年5月6日出生於威斯康星州的一個小鎮,父親是發明家,母親是鋼琴家。1931年中學畢業後,拒絕大學的錄取,周遊世界。1934年成為電台播音員。1937年組建墨丘利劇團。1939開始開始拍攝電影。1942年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公民凱恩》與曼基威茨共享),1959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強製》(Compulsion)],1971年獲奧斯卡榮譽獎,1975年獲美國電影研究院終身成就獎,1984年獲美國導演協會的最高榮譽——格裏菲斯獎。1985年10月10日在好萊塢去世。

希區柯克的《後窗》

像《公民凱恩》這樣得到評論家的一致推崇,在普通觀眾中卻沒有市場的作品,在電影史上屢見不鮮。能夠在評論家和普通觀眾中兩麵叫好,真正做到雅俗共賞的導演屈指可數,最突出的,莫過於兩位英國人卓別林和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了。但是卓別林的魅力,主要有賴於他的表演,而希區柯克才是真正依靠導演技巧所向披靡的。卓別林的事業是在美國建立的,但是當希區柯克在1939年移居美國的時候,他已有了15年的導演曆史,早就功成名就了。希區柯克並非美國製片廠製度的產物,而是德國表現主義流派、蘇聯蒙太奇技巧和英國電影工業相結合的結晶。還在英國時希區柯克就已拍出了像《訛詐》(Blackmail,1929)、《39級台階》(The 39 Steps,1935)這樣的傑作。

希區柯克的這些英國電影在美國也很受歡迎,席爾茲尼科因此把他請到好萊塢來。他的第一部美國電影《呂貝卡》(Rebecca,一譯《蝴蝶夢》)在商業上非常成功,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可謂名利雙收,但是希區柯克本人卻對它很不滿意,尤其不滿的是製片廠所強加給他的演員陣容。這部電影,也是希區柯克的電影中比較平庸的一部。在四十年代,希區柯克基本上都在為席爾茲尼科拍片,在製片廠製度的約束下,他的電影的水平參差不齊。他在1943年出品的《疑影》(Shadow of a Doubt)是他在美國的第一部傑作,《臭名昭著》(Notorious)也算得上是他的佳作,但他在這個時期的電影大部分是劣作。到了五十年代,他徹底擺脫了製片廠的控製,獨立製片,他的創作生涯才進入了頂峰時期,一連串偉大的電影相繼問世:《後窗》(Rear Window,1954)、《暈眩》(Vertigo,1958)、《西北向北》(North by Northwest,一譯《諜海疑雲》,1959)。這幾部電影,一再被推選為曆來最佳影片。到了1960年,希區柯克已成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電影導演,“希區柯克電影”成了驚險片的標準,有了一大堆模仿者,他自己卻決定開拓新領域,推出了恐怖片《精神變態者》(Psycho)。讓他的影迷們都大吃一驚的是,這部電影不像是“希區柯克電影”,缺少黑色幽默,卻有前所未有的血淋淋的暴力鏡頭。這部得到評論家一致推崇,被許多人認為代表著希區柯克的最高成就的電影,也是希區柯克在票房上最成功的電影,花費了80萬美元,首輪放映就收入了1500萬美元。接下去他拍了怪異的科幻片《群鳥》(The Birds,1963),但整個六十年代他的成績平平。到了七十年代,他重放異彩,在77歲時導演了最後一部電影《家庭陰謀》(Family Plot,1976),再次顯示了他的非凡的洞察力,為他的導演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英國時期的電影已經確立了希區柯克的風格:細致深刻的心理刻畫,諷刺性的幽默,當然,還有扣人心弦的懸念。格裏菲斯開創的通過細節特寫和有機剪輯製作緊張氣氛、操縱觀眾情緒的技巧,到了希區柯克手裏,才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也揚揚自得地給自己加上了“懸念大師”的桂冠。希區柯克從來就不認為電影應該隻是一種娛樂性的商品,但是他也相信電影必須要能吸引觀眾,一名導演如果失去了觀眾,也就無法獲得生存。懸念,就是希區柯克招徠觀眾的法寶。希區柯克自稱是在拍“純電影”,反對在他的電影中挖掘深意,所擔心的,恐怕就是一旦他的電影被貼上了“深刻”的標簽,就會嚇跑了普通觀眾。希區柯克在接受采訪時曾經如此譏諷那些要在他的電影中尋找象征意義的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