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美國電影史話(10)(1 / 3)

但是,如果電影觀眾混淆了電影和現實的界限,試圖參與電影的表演,失去了旁觀者的身份,麻煩也就來了。傑弗裏斯派女朋友到謀殺犯的家中偵探,從觀眾席走進了電影,謀殺犯察覺後,也從電影中走了下來,追殺到傑弗裏斯的家中,把傑弗裏斯推出窗外。傑弗裏斯懸吊在窗緣上,在現實和電影之間搖擺,然後像好萊塢所拍攝的偵探片的典型結局,在千鈞一發之際,警察恰好趕到。希區柯克也給那些小電影都安上了好萊塢似的大團圓結局:像一部歌舞劇的典型結尾,“胴體小姐”終於喜結良緣;像一部言情劇的典型結尾,“寂寞心小姐”也找到了意中人。但是,這些是充滿諷刺意味的大團圓:“胴體小姐”並不是跟她那些瀟灑英俊的舞伴中的一個結婚,而是跟一位又矮又胖的軍人;“寂寞心小姐”的意中人,卻是那位同性戀作曲家。新婚夫婦的洞房的窗簾終於拉開了,但是他們也不再做愛,而是在吵架。傑弗裏斯撿了一條命,另一條腿卻也摔斷了,要比影片開始時更為虛弱可憐。他決定不再窺視,拉下了後窗的窗簾,而電影也就閉幕、散場了。

從來沒有一個導演能夠拍攝如此激動人心的電影,同時又對電影的激動人心做如此辛辣、深刻的自嘲。希區柯克的電影,也就是希區柯克心靈的後窗。

附記: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爵士於1899年8月13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天主教家庭,父親是一位蔬菜水果商。希區柯克在耶穌會學校受的教育,攻讀工程技術。1920年進入電影界,擔任美工。1925年為德國的一所製片廠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快樂園》(The Pleasure Garden)。1929年導演了英國第一部有聲片《訛詐》(Blackmail)。1939年移居美國。希區柯克在生前就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導演,卻從未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雖然曾經獲六次提名。1968年獲特殊奧斯卡獎,同年獲美國導演協會格裏菲斯獎。1979年獲美國電影研究院終身成就獎。1980年元旦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同年4月29日在洛杉磯去世。

好萊塢的黑暗歲月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蘇聯從美國的盟友變成了主要對手。蘇聯的迅速強大、共產主義國家的興起和朝鮮戰爭的爆發,在美國社會造成了“紅色恐慌”。對德國間諜和第五縱隊的恐懼讓位於對共產黨間諜的恐懼。當時一個流行的看法是,美國共產黨員正在充當蘇聯的間諜,竊取製造原子彈的機密。一場“紅色追捕”開始了。其實紅色追捕早在十月革命之後不久就已開始了,美國政府在胡佛的領導下,曾經在1920年1月2日一夜之間在全美非法逮捕了約一萬名紅色分子,許多連逮捕狀都沒有;另有15萬人被列入了黑名單。這一次,雖然沒有那麼恐怖,卻也夠嚇人的了:《時代》周刊的一名編輯控告美國國務院的官員阿爾傑·希斯(Alger Hiss)是蘇聯間諜,曾經出賣機密給蘇聯,希斯在法庭上斷然否定這些指控,甚至否認認識這位編輯,在1948年以兩項偽證罪被判處五年徒刑;羅森堡夫婦(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被控竊取原子彈秘密給蘇聯,雖然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卻在1951年被判處死刑,然後在全世界的抗議聲中,以在美國司法中罕見的高效率,在1953年執行。

主導這次有係統地迫害美國公民的反共歇斯底裏的是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主席是來自新澤西的眾議員帕內爾·托馬斯(Parnell Thomas),其政治觀點保守到把羅斯福新政視為共產主義政策,反對國會立法禁止私刑處死黑人。委員會成員包括約翰·蘭金(John Rankin),一位公開承認的種族主義者和反猶太主義者,以及年輕的理查德·尼克鬆(Richard M. Nixon)。由於好萊塢在二戰時曾經如此積極地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戰爭中,由於好萊塢有如此之多的製片人和劇作家是猶太人,由於有如此之多的猶太知識分子是左翼或自由派分子,更由於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有許多劇作家、演員曾經加入美國共產黨或資助過共產黨,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也就理所當然地把魔爪伸到了好萊塢。他們指控共產黨把好萊塢變成了顛覆美國的活動基地,迫害反共同事,在電影中美化蘇聯和醜化美國。他們完全無視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即好萊塢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實行的是製片廠製度,由製片廠老板從頭到尾監視每一部影片製作的每個過程,即使編劇、導演、演員中有共產黨員想要搗亂,也絕對無法得逞。非美活動委員會所公布的證據,是在二戰期間好萊塢拍攝的幾部美化蘇聯的電影,包括《俄羅斯之歌》(Song of Russia)、《到莫斯科的使命》(Mission to Moscow)、《北大西洋行動》(Ac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他們佯裝不知的是,這些電影,實際上都是好萊塢奉羅斯福政權之命、出於宣傳盟軍的目的拍攝的。《到莫斯科的使命》的原作者就是當時美國駐蘇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