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美國電影史話(11)(1 / 3)

影視大戰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用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口號來說,是美國“和平、進步、興旺”的年代,然而卻是好萊塢最不走運的年代。麥卡錫主義搞得人人自危,各種各樣的打擊也接踵而來。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已在好萊塢實行了20多年的“垂直控製”(製片廠同時控製製片、發行、放映三個環節)是非法壟斷,製片廠不能同時擁有電影院,必須把電影院出售。“垂直控製”保證了製片廠生產的每一部影片不管好壞都有出路,現在呢,要靠自由競爭,隻有好片子才賣得出去了。各大製片廠開始失去了霸主地位,獨立製片則逐漸興起。這些獨立製片人,要比製片廠更靈活、更大膽、更願意創新,成了製片廠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與此同時,美國社會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新型娛樂,電視、高保真音響、高爾夫球、保齡球、滑雪,諸如此類的新鮮玩意,都拉走了大量的電影觀眾。看電影原先是一種日常的娛樂,現在則成了介於看電視和看戲或聽音樂會之間的一種較特殊的活動。原先涵蓋所有社會階層的單一觀眾群被分割成了各式各樣的特定小群體:青少年、知識分子、黑人……特別是年輕人,成了電影的主要觀眾,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超過75%的電影觀眾的年齡在30歲以下。以前拍一部片子心中要有男女老少所有的觀眾,現在呢,若能夠吸引某個特定的觀眾群就令人滿意了,那種麵向所有觀眾的所謂“家庭電影”一年沒有幾部。有兩三千個座位的電影院現在很少能坐滿,一個晚上一般隻能招來幾百名觀眾。富麗堂皇的電影宮一個又一個關閉了,而被購物中心、超級市場、高級公寓所取代,甚至幹脆鏟平當停車場。電影觀眾的流失必然影響了電影的產量。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美國一年要生產大約400部正片,其中四分之三由製片廠生產,獨立製片的隻占四分之一。在那時,每個星期有八千萬到一億人次去看電影。到了1960年,每周觀眾數降到了4600萬。那一年隻生產了136部正片,隻有70部為製片廠出品,獨立製作的則有66部。1946年的票房收入為17億美元,差不多占美國娛樂消費的20%。到了1962年,盡管由於通貨膨脹平均票價由40美分上漲到2美元,票房收入卻減少到九億三千萬美元,隻占美國娛樂消費的4.5%。

取代了電影的娛樂地位的,自然是電視。電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已出現,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妨礙了它的發展。戰爭一結束,電視的發展馬上突飛猛進。在1946年,全美國隻有五個地方電視台和幾百台電視機,到了1948年,電視機數量一下子激增到100萬台。1951年,美國架設了橫跨全國的電纜和微波轉播站。第二年,美國有了全國性的電視網絡,電視機數量也突破了一千萬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結束的時候,美國已有了五千萬台電視機,進入了超過85%的美國家庭。到了現在,美國的電視機數量超過了美國人口。最流行的電視連續劇每周平均有三千萬人收看,特殊的事件,比如《善菲爾德》(Seinfeld)的最後一出戲,有超過七千萬人收看。

對電視的興起,好萊塢最初實行的是鴕鳥政策,眼不見為淨。據說在某個電影廠,在開會時連“電視”一詞都不準提。然後是開始了消極的抵抗,不允許電影在電視上放映,不準電影明星參加拍攝電視節目,但是美國人還是寧願待在家裏看從英國進口的電影和電視自己捧出來的明星。到了1952年,好萊塢對電視再也不能等閑視之了,意識到如果不積極抗爭,電影就會消亡。現在的問題變成了怎樣確保電影能與電視共存。電影要生存,必須充分發揮電視所沒有的優勢。電影和電視最大的區別在於銀幕尺寸的大小。同時,電影還享有在技術上領先電視50年的優勢,在色彩、音響、特殊效果等方麵都已有了可觀的成果,而電視這時候連彩色都還沒法辦到。大屏幕和技術把戲,成了好萊塢對抗電視的兩大武器。

好萊塢使出的第一招,是立體電影。這一招其實並不新鮮,早在1915年鮑特就已拍過一部立體的風景短片。此後也出現過立體正片。但好萊塢成批地生產立體正片,則是在1952年才開始的。一開始非常地成功。觀眾們暫時離開了電視機,到電影院來感受這個新鮮玩意,體驗一下看著刀砍過來、箭射過來、獅子跑過來是什麼滋味。在1953~1954年間,美國出品了大約38部立體電影。但是到了1954年,立體電影就已失去了其吸引力。希區柯克本來是用立體電影技術拍的《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但在1954年發行時,一看立體電影已沒了市場,就改為平麵電影。立體電影消亡的原因,往往被歸咎於觀看時要戴特殊的眼鏡,很不方便。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由於立體電影隻是靠一些技術噱頭來吸引觀眾,一旦新鮮感消失,這類噱頭不僅吸引不了人,還讓人煩了。但是如果除去了這些噱頭,立體電影也就跟一般的電影沒什麼區別,又何必花那麼大的本錢給觀眾增加麻煩呢?在1955年之後,好萊塢就極少再拍立體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