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美國電影史話(11)(2 / 3)

好萊塢使出的第二招,是環幕電影。環幕電影用三台攝影機拍攝,用四台放映機(其中一台用於放立體聲)放映,投射到三個拚接起來的弧形寬銀幕上(寬高比2.85 :1),讓影像占據了觀眾的整個視野,以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這一招也不新鮮,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已出現過。但是第一部靠環幕技術吸引了觀眾並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的則是1952年出品的《這是環幕電影》(This Is Cinerama)。然而,放映環幕電影需要昂貴的設備和複雜的技術,隻有大城市的少數電影院才裝備得起,每一場電影隻能容納少數觀眾觀看,而且,環幕電影隻適於放映風景或宏觀場麵,並不適於講故事,這一切,注定了環幕電影隻能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刺激性娛樂,無法流行。事實上以後它就隻是作為遊樂場的一項節目存在著。

一種新的銀幕標準要取得成功,不能離舊的標準銀幕(寬高比1.33 :1)太遠,更不能要求特殊的設備,還要能適於拍攝所有的電影。換言之,要在環幕和舊銀幕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首先找到了這個平衡,在1953年推出了第一部寬銀幕(寬高比2.55 :1)電影《長袍》(The Robe)。這項技術,不需要特殊的攝影機、放映機和膠片,隻需要在攝影機上加一個變形鏡頭,把寬銀幕圖像壓縮到常規35毫米膠片上,放映時再用對應的變形鏡頭還原成寬銀幕。這麼一來,拍攝、放映都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花費,又能充分發揮電影大銀幕的優勢。這項技術本來是一個法國科學家發明的,被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把專利買了下來,繼《長袍》之後,又用這種技術拍攝了幾部寬銀幕電影,在票房上都非常成功。其他電影廠見有利可圖,也紛紛推出了類似的寬銀幕電影,有的也用變形鏡頭,有的則用常規鏡頭,但把膠片橫著拍攝,還有的幹脆用寬膠片,特別是70毫米的膠片。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寬銀幕革命基本完成,大部分電影都改用寬銀幕技術。但是寬銀幕隻是更適於拍攝曆史片、戰爭片、歌舞片、西部片之類以宏觀場麵取勝的電影,如果拍攝隻有少數人的言情片,反而不如標準銀幕,特別是很不適於拍麵部特寫——演員的額頭、下巴都會給切掉。所以還需要在寬銀幕和標準銀幕之間再找到一個平衡。現在的電影使用最多的是寬高比1.85 :1的銀幕。

影視大戰還促成了電影技術的另一項革命:從黑白片向彩色片的轉化。二原色的彩色片在二十年代、三原色的彩色片在三十年代就已出現了[第一部三原色彩色正片是1935年出品的《名利場》(Becky Sharp)],但那時候采用的是技術色方法,拍攝時要用三架套著紅黃藍不同的濾光片的攝影機,同時用三卷黑白膠卷,費用昂貴,處理過程也非常複雜,隻有動畫片和少數重點推出的巨片才舍得用彩色。在二戰期間,經費緊張,能省就省,彩色片就拍得更少了。但戰後,好萊塢需要彩色來對抗還是黑白的電視。由於技術色既貴又麻煩,好萊塢便開始鼓勵既便宜又方便的新的彩色技術,看上了柯達公司的伊斯特曼色。這種新技術,實際上是剽竊自納粹德國的一項發明,它采用彩色底片,用一台普通攝影機即可以拍攝。起初,伊斯特曼色及其派生產品,雖然既便宜又方便,但顏色質量和保色時間都不如技術色,一直到了八十年代,伊斯特曼色的質量和保色時間(50年)才能與四十年代的技術色相比。但從五十年代起,采用伊斯曼色的彩色片就成了電影的主流,黑白片逐漸變成例外。到了今天,除非是特別的藝術需要,已無人拍攝黑白片,而實際上現在拍黑白片的費用要高於彩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