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美國電影史話(11)(3 / 3)

寬銀幕、彩色、立體聲……電影提供了電視所無法比擬的視覺、聽覺享受,然而仍然不足以吸引大家離開舒適的客廳,更要命的是:看電視不要錢。在這場影視大戰中,電影注定要一敗塗地。盡管好萊塢使出了渾身解數,電影觀眾的數量還是直線下降。電影製片廠終於意識到這是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想起了做生意的一條金科玉律:如果不能戰勝,就爭取合作。處於破產邊緣的RKO首先妥協,取消了對電視的禁令,在1955年向電視台出售740部老片。其他電影廠也緊隨其後跟電視台做生意,隻有派拉蒙決心抵抗到底,但到了1958年也不得不開始向電視台出售老片。起初,製片廠還把這作為對抗全國電視網的一種策略,隻向地方電視台出售老片。到了1961年,彩色電視機開始興起,電影又喪失了一項優勢,製片廠也隻好開始向全國電視網提供電影,而且不再限於老片,比較新的電影也能夠在電視上放映了。在妥協之後,電影院成了犧牲品。反正製片廠已不再擁有電影院,電影院的死活也就無關痛癢了。到1965年,放映第四、第五輪電影的電影院徹底消失了。錄像出現後,放映第二、第三輪電影以及老電影的電影院也差不多被淘汰。

好萊塢要真正從電視中獲利,必須積極參與電視片的製作。首先意識到這一點的是當時規模還不大的哥倫比亞製片廠,在1952年就成立了一家電視分廠專門製作電視節目,起初是拍一些30分鍾的節目,後來也拍長達一小時甚至一個半小時的電視劇了。這類電視劇,相當於三四十年代的低成本電影,若在電影院放是沒人會來看的了,但在電視上卻會有觀眾。其他電影製片廠也逐漸加入了拍攝電視片的行列,反正這時候電影已流行實景拍攝,製片廠眾多的攝影棚都空著也怪可惜的,不如就利用來拍攝電視劇。幾乎所有的晚間電視節目的拍攝都從紐約搬到了好萊塢,隻有新聞等少數節目還留在紐約拍攝。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好萊塢開始拍攝隻供在電視上放映的正片。電視工作人員也成了電影製作的後備力量,許多人在電視上成名後,轉而從事更“高等”的電影拍攝。電影和電視分享著資金、設備、信息和人才,這個趨勢,至今如此。電影和電視同時也分割了觀眾市場。現在的電影觀眾主要由知識分子和青少年組成:知識分子把看電影當成藝術欣賞,而青少年則把看電影當成社交活動。好萊塢在拍電影時,主要麵向的是年輕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城市的觀眾,而在拍電視時,就像三四十年代拍電影一樣,主要麵向的是郊區和鄉村的家庭,這些家庭,曾經是三四十年代電影觀眾的最主要組成部分。而電視劇的流行類型——家庭喜劇、醫院戲、法庭戲、西部片、神秘片、警匪片——其實也就是三四十年代電影類型的延續。

影視大戰以電影向電視妥協而告終,電影藝術也為此付出了代價。特別是在今天,錄像發行成了電影製作的一項重要收入,在拍攝電影時就不能不考慮到以後是否適於在電視上放映,不敢貿然進行技術革新,甚至一些與電視不兼容的技術也會被淘汰。好萊塢現在不再拍立體電影、大寬銀幕電影,這也是一個因素。戰爭往往能夠刺激技術的進步,影視大戰也不例外。

影視大戰的另一個結果,是好萊塢喪失了世界影都的地位。電影公司紛紛離開好萊塢,遷往洛杉磯的其他社區,或者幹脆遷到其他城市,特別是紐約和舊金山,成了可以與洛杉磯相抗衡的美國電影中心。大製片廠中,堅守好萊塢的隻剩下了派拉蒙一家。填補了電影公司的空缺的,是電視、電台、音樂公司。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好萊塢已從電影業中心轉變成了娛樂業中心。

變革的年代

在法庭的幹預和電視的衝擊下,製片廠製度垮了。越來越少的電影產量、越來越高的電影製作成本,使得各大電影製片廠都無法維持廠房、設備、技術人員、藝術人員的龐大開支。最大的製片廠米高梅公司曾經自吹明星比天上的星星還多,而現在呢,這些工資高得嚇人卻又無電影開拍的電影明星成了沉重的負擔。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除了一個例外,所有的大製片廠都虧本,甚至瀕於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