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美國電影史話(13)(2 / 2)

大團圓

對於好萊塢的老板們來說,當代電影起始於1975年。這一年,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大白鯊》(Jaws)收入了一億三千三百萬美元,創下了票房紀錄。從那以後,一部電影要有一億美元以上的票房收入(所謂“票房炸彈”)才算成功,而好萊塢的老板們從《大白鯊》的成功學來的經驗是,要用動人的音響和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技效果來吸引青少年觀眾。《大白鯊》的票房紀錄僅僅保持了兩年,到了1977年,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星球大戰》(Star Wars)又給票房收入創下了新紀錄:光是在美國國內就收入了一億八千五百萬美元。也有許多人把美國當代電影的起點定在1977年,因為《星球大戰》更明顯地定下了美國當代電影的基調:應用高科技、取悅年輕的觀眾、追求巨額票房價值,如果成功就拍續集。在《大白鯊》與《星球大戰》之間,還有一部西爾威斯特·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主演的《洛基》(Rocky,1976),讓好萊塢的老板們知道花中等程度的成本也能賺大錢,而且電影觀眾們又在電影中尋找英雄人物。

好萊塢又變成了造夢工廠,不僅僅是製造像《星球大戰》及其續集(1980、1983)、《第三種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星際迷航》(Star Trek,1980~1994)、《E.T.-外星人》(E.T.-The Extra-Terrestrial,1982)這樣的有關未來的夢,更重要的是關於現在的夢:放棄了自六十年代末以來對美國神話的攻擊,而重新擁抱美國夢。那些曾經充斥美國電影的叛逆者、失敗者、孤獨者消失了,讓位於在平凡的社會中尋找有意義的生活的普通公民,而且往往美夢成真,有一個美滿的結局。它們隻是在告訴觀眾從小就被教導的簡簡單單的大道理:隻要鍥而不舍、努力奮鬥,就一定會成功;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諸如此類。而觀眾們也心滿意足地聆聽這類陳詞濫調。美國觀眾已經厭倦了自六十年代以來的動蕩不安,看夠了壓抑絕望的電影。他們想要看令人感覺良好的電影,好萊塢也就給他們看這樣的電影。好人又成了好人,壞人還是壞人,英雄取代了反英雄,大團圓取代了悲劇結局。就連《獵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這樣揭露越戰的恐怖與罪惡的作品,最後也要讓曆盡磨難的主人公們一起高唱“上帝保佑美利堅”,不管這個國家曾經給他們帶來多大的苦難,他們仍然決定重建美國的傳統生活。新電影的反叛精神已經蕩然無存。

與美國電影的良心日益萎縮形成對照的,是電影製作成本的直線上升。在1980年,好萊塢一部電影的經費平均為850萬美元,到八十年代結束的時候,已上漲到了1800萬美元,而到了1997年,則漲到了五千萬美元,還要加上三千萬美元的廣告費用。當《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把製作成本的紀錄推到了兩億美元,也並不怎麼聳人聽聞。成本的上漲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電影大明星索取天文數字的片酬,那些天王巨星[哈裏森·福特(Harrison Ford)、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等人]的片酬已超過了兩千萬美元,而這些所謂的天王巨星,往往是演技拙劣的末流演員。一個大製片廠以前一年要生產50部電影,現在隻生產十幾部,甚至更少。老板們覺得與其拍一批中等成本的影片賺取中等的利潤,不如把賭注下在一兩部高成本的大片子上。為保險起見,當然隻能拍那些已被證明會受歡迎的電影類型:史泰龍、施瓦澤納格的超人電影,《星球大戰》之類的電子遊戲式的電影,根據流行的電視節目、漫畫改編的電影……許多流行一時的老片子也被重新拍攝,指望著能夠再度流行。而一部片子一旦受歡迎,我們就可以預料到會有續集出現。在電影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老片新拍,也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續集,電影更從來沒有過如此一心一意要取悅觀眾,簡直到了巴結的地步。應該說,他們的巴結看上去非常成功,好萊塢從來沒見到過這麼多錢:這幾年來每年都有50多億美元的票房收入(當然,這得部分歸功於電影票價的上漲)。而這些電影,都隻是為了讓觀眾感受一個半小時的感官刺激,一走出電影院就忘得幹幹淨淨。電影到了這種地步,也就跟簡單化、程序化的電視劇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