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美國電影史話(14)(1 / 3)

其實這並不奇怪。現在電影製片廠的經理很多就是從電視台招來的。他們精通的是如何迎合觀眾的口味,把追求收視率改成追求票房價值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還有的製片廠經理根本就不是娛樂界的人士,而是純粹的商人。自六十年代起,好萊塢的製片廠一個又一個地被其他行業的大企業所收購,幾經易手,最後大都到了外國公司的手裏:在1985年,二十世紀福克斯賣給了澳大利亞的一家公司;在1990年,米高梅(包括聯美,兩家在此之前已合並)賣給了歐洲的公司,哥倫比亞賣給了索尼,環球賣給了鬆下電器。在1989年,華納公司被時代公司合並,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資訊公司。在美國的大製片廠中,隻有迪斯尼還保持著獨立,而這主要得歸功於它從迪斯尼樂園所獲得的高額利潤。當1990年福克斯把它的實驗室賣給了一家英國公司之後,好萊塢的製片廠就不再擁有自己的膠片處理、印製設備,聽上去令人難以置信,就像專業攝影師沒有自己的暗房。

現在的製片廠老板似乎更熱衷於做交易。一部電影還在拍甚至還沒開拍,各種各樣的買賣就已經開始了:把發行權賣給外國的電影發行公司,把放映權賣給有線電視台、電視網,把複製權賣給錄像公司,把生產許可證賣給玩具、衣服廠家,把改編權賣給電視台,等等。在電影中也悄悄地加入了廣告。你要是看到電影中的人物乘坐聯合航空公司的飛機、開著福特車、時不時來一瓶可口可樂,或者看到背景上掛著某某啤酒的招牌,聽到小孩對父母說:“我想吃某某牌麥片”,也就不難猜出那部電影接受了哪家公司的讚助,甚至連忍者龜也要訂購多米諾烘餡餅呢。這些收入,特別是錄像的收入,有時甚至超過了票房收入,有的電影,根本就隻通過錄像發行。即使是拍要在電影院放映的電影,也不能不考慮以後在電視機上放映的效果。大寬銀幕的電影幾乎完全消失了,既然75%的人將通過錄像看電影,又何苦去構造將在電視機上被切割掉一半的畫麵呢?同樣,對攝影機的運用也變得非常單一:大量地使用特寫鏡頭,這樣在電視機上才會清楚;而鳥瞰鏡頭基本上消失了,反正在電視機上也看不清;緩慢的長鏡頭也很少使用,得防備錄像觀眾看得不耐煩按遙控跳過……其結果,是電影語言的退化。

當然,電影技術是大大進步了。杜比降噪立體聲係統、數字化音響係統的普遍使用使得音響、配樂在電影表現手法中的地位越發重要,在後期製作時,花在音響製作上的時間、精力有時甚至超過了剪輯。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運用為科幻片、探險片、動作片創造了驚人的特技效果。但是,藝術的永恒魅力從來就不依賴於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而新一代的導演除了玩高科技,似乎就不會幹別的了。當斯皮爾伯格玩膩了吸引少年兒童的幻想片子而決定也拍點嚴肅的作品時,他還能推出《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這樣的傑作;而更年輕的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在以《終結者》(The Terminator)及其續集(1984、1991)、《外星人》(Aliens,1986)、《真實的謊言》(True Lies,1994)證明了其對高科技的非凡控製能力之後,也要來挖點深刻的東西,伸出的卻是令人難堪的空手。他自以為大有深意的《泰坦尼克號》(1997),用兩句中學水平的說教就可以概括了全部主題:不要盲目崇拜技術,要不顧一切追求真愛。因此也就不難理解,這一部看上去似乎還很嚴肅的電影也像他的那些高科技片子一樣對青少年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幫助它創下了六億美元的美國國內票房紀錄的,就是那些一遍又一遍不知厭倦地去觀看它的中學生。

而在美國之外,它同樣在創造著票房奇跡,在外國的票房收入至少在十億美元以上。隨著電影製作成本的直線上升,外國市場對好萊塢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少的電影能夠光靠國內市場就能獲利。對美國電影來說,在美國國內有一美元的票房收入,在外國市場平均也能掙到一美元,而這後一美元就可能決定了一部電影是虧本還是贏利。從商業的角度來說,美國電影在世界上是非常成功的。它生產的正片隻占世界產量的10%,票房收入卻占了65%。要指望在世界市場上獲得成功,電影的題材就大受限製。那些揭露社會問題的電影是很難走出國門的,幽默也很難被文化背景不同的觀眾所領會;而動作和暴力卻可以在任何國家被任何觀眾所欣賞,也就大量地被炮製出來。而為了爭取最大限度的觀眾,電影的風格也變得一致、單調。僅僅還是20年前,電影導演的風格還是那麼鮮明獨特、生氣勃勃,我們不必看演職員表,也可以毫不費力地辨認出科波拉、斯科西斯的電影。其構圖、剪輯、內涵、表演,乃至於演員的錄用,都深深地打上了導演個人風格的烙印。但是電影的國際化帶來的是風格的國際化,不僅美國的導演受影響,外國的導演也在劫難逃。那些受歡迎的外國電影,其內容和風格與好萊塢的產品也沒什麼區別。表演就等於動作,動作就等於性格發展。就像德國大導演維姆·溫德(Wim Wender)借片中人物所說的:“美國佬已經在我們的下意識中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