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電影藝術國際化,電影業也國際化了。在以前,雖然也有過《非洲王後》(1952)、《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2001年漫遊太空》(2001: A Space Odyssey,1968)這類名片讓美國人和英國人至今還在爭奪所有權,畢竟非常少見;而現在,許多電影都很難說究竟屬於哪一國,電影資金、製片、製作都超越了國界。近年來一些最重要的“美國”電影都是多國合作的產物。《莫紮特之死》(Amadeus,1985)可以說是一部東歐的電影(捷克人導演,在東歐拍攝),奧利佛·斯東的《野戰排》(Platoon,1986)由英國公司製片,《生命不可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1988)由美國人製片、導演,法國人根據捷克小說編劇,在法國拍攝,演職員包括英國人、法國人和瑞典人……最複雜的莫過於《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了,它由英國一位獨立製片人從歐洲銀行籌集資金,製作之前經中國政府批準,由英國人、意大利人根據中國人的自傳編劇,由意大利人導演和攝影,由華裔美國人、中國人以及一名英國人擔任演員,分別在中國和意大利拍攝外景和內景,最後又由一家日本公司發行。
如果說,用高成本為大眾提供快餐式的娛樂是當代美國電影的主流,那麼它還有一條支流:用低成本製作麵向特定的小群體的、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的電影。這種兩極分化可能更全麵地體現著美國電影界的現狀。美國電影界的老板們意識到這一點,遵循所謂80-10規則:要贏利,或者花八千萬美元以上拍大片,或者花一千萬美元以下拍小片。他們更看重的當然是大片(事實上美國國內票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來自“票房炸彈”),但是他們也知道在小片子中會不時地跳出黑馬,這時候小片子的利潤率就遠遠超過了大片子。有誰會料到僅花費800萬美元的《庸俗小說》(Pulp Fiction,1994)上映一周就收入了900多萬美元,最後在美國國內收入了一億多美元,也成了票房炸彈呢(在世界範圍內則翻了一倍)?
這類低成本小片子,大抵是獨立製作,再由大製片廠發行。大製片廠現在一年隻有能力生產十幾部甚至不到十部的電影,集中在夏季和年終的電影季節推出,其他時候,就需要這類小片子來填充放映表、應付錄像市場和有線電視播放的需要。正因為如此,好萊塢不僅能接受,甚至還要鼓勵獨立製作的電影,所以在1997年,我們才會看到基本上隻是一項促銷活動的奧斯卡金像獎會破天荒地提名四部獨立製作的小片子作為1996年最佳影片的候選,以至有人驚呼美國電影進入了獨立製作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