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時代當然還沒有來臨,但是由於獨立製片的存在,美國電影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由黑人導演、反映黑人生活的電影,這些才華洋溢的黑人導演,在拍出成名作時往往隻有20歲出頭;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女導演,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女導演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而現在導演中大約有一成是女性;從來沒有這麼多同性戀者的電影;也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華裔導演:王穎(Wayne Wang)盡心盡力在推銷美式中餐[《陳氏失蹤》(Chan is Missing,1982)、《早茶》(Dim Sum: A Little Bit of Heart,1984)、《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1993)、《中國盒子》(Chinese Box,1997)],吳宇森(John Woo)、成龍(Jackie Chan)、周潤發在賣力地跑江湖,而李安(Ang Lee)則一心一意要當大導演[《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1995)、《暴風雪》(The Ice Storm,1997)]……
獨立製作的大部分影片,就像製片廠生產的大部分影片,都是低能、短命的。但是獨立製作的影片,代表著美國電影中最有朝氣的部分。如果我們比較科恩兄弟(Joel and Ethan Coen)獨立製作的偵探片《法勾》(Fargo,一譯《冰血暴》,1996)和同一年度類似題材的大製片廠的產品[比如派拉蒙公司的《原始恐懼》(Primal Fear)、福克斯公司的《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就會發現前者不僅在藝術上更具有探索性,而且也更有娛樂性,甚至也更能贏利(《法勾》製作成本僅為700萬美元,在美國國內的票房收入則達兩千多萬美元;相反的,《連鎖反應》在美國票房收入了兩千萬美元,拍片成本卻高達八千萬美元)。
如果說藝術是個人體驗的表達的話,那麼當代美國電影藝術也就主要地存在於獨立製作的影片之中。《藍色天鵝絨》(Blue Velvet,1986)、《性,謊言和錄像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1989)、《威脅者社團》(Menace II Society,1993)、《庸俗小說》(1994)、《法勾》(1996)……這些獨立製作的電影,代表著美國當代電影藝術的探索成果。美國文化的娛樂、消費本質決定了藝術電影不可能成為主流,但是現代社會的多樣化趨勢卻也使藝術電影得以生存。電影獨立製作者們就在喧囂的商業社會中固執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是格裏菲斯、斯特勞亨、卓別林、福特、威爾斯、希區柯克等前輩大師的藝術良心在當代的回響。
藝術鮮有進步,而隻有時尚的改變。前輩大師們的電影傑作的藝術價值並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減,一代又一代的電影觀眾都能感受其藝術魅力,甚至能發現最初的觀眾所不曾領會到的新的含義。我們隻有了解了電影藝術的演變曆程,才可能全麵、主動、苛刻地鑒賞今日的電影,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感官刺激和簡單的娛樂。電影史的意義即在於此。
1997年5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