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明家愛迪生。
大農藝師路瑟·伯班克(Luther Burbank)。
大建築師弗蘭克·洛伊德·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大企業家卡內基、亨利·福特、比爾·蓋茨。
著名電影導演或演員卓別林、沃爾特·迪斯尼、馬龍·白蘭度、凱瑟琳·赫本、伍迪·艾倫、傑克·尼可爾森(Jack Nicholson)、朱迪·弗斯特(Jodie Foster)。
史密斯森創建了史密斯森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e),尤金·德布斯(Eugene V.Debs)開創了平民保險業,大律師克倫斯·達婁(Clarence Darrow)為人們爭得了勞保和失業福利,赫爾德曼-朱利爾斯(E. Haldeman-Julius)開創了廉價軟皮圖書業……他們也都是無神論者。
可以說,在這個無神論者“臭名昭著”的國度,無神論者恰恰包括了各行各業最傑出的精英。
2000年5月19日
美國締造者都是不信教者
在美國政治史上,這五個人可能是最偉大的人物:潘恩第一個主張美國獨立,他的《常識》一書成了美國革命的聖經,是最主要的革命宣傳家。傑斐遜起草《獨立宣言》,撰寫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論著,是美國的總設計師。富蘭克林被視為美國的聖人。華盛頓是獨立戰爭的總司令和美國的首任總統。林肯重新統一了美國和廢除了奴隸製,用中國的傳統說法,叫做“中興之主”。所有這些美國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自然神論者,都不信基督教。
受英、法啟蒙運動的影響,自然神論在十八世紀美國上流社會中大為流行。他們認為神即表現在大自然和自然規律之中,主張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否認人格化的上帝,否認超自然的現象和神啟,否認《聖經》的權威,否認耶穌的神性和三位一體。但是,他們對基督教的態度卻不盡相同。有的雖然認為《福音書》充滿錯訛,但認為基督教中有合理因素,仍然讚美、接受作為聖人的耶穌的某些道德教誨;相反的,有的則認為基督教一無是處。在這方麵,最激進的是潘恩。在《理性的時代》這本一度非常流行的書中,他對基督教做了最猛烈的攻擊:
“《聖經》一半以上的篇幅充斥了淫穢的故事、放蕩的誘奸、殘酷野蠻的處決、冷酷無情的懲罰,無論何時我們讀到它,將它稱之為惡魔的言語要比稱之為上帝的言語更為恰當。它是一部邪惡的曆史,其用意是要使人類敗壞和變得殘忍;而對我來說,我真正地憎恨它,因為我憎恨一切殘酷的事物。”
“《聖經》教導我們什麼呢?掠奪、暴行和謀殺。《新約》教導我們什麼呢?萬能之神誘奸了一位已訂婚的婦女,而將相信這種誘奸行為稱之為信仰。”
“一切民族的教會,不管是猶太教、基督教還是土耳其人的,在我看來,都不過是人類的發明,炮製出來用於恐嚇和奴役人類,並霸占權力和利潤。”
因為這個原因,潘恩被罵做“肮髒的小無神論者”(西奧多·羅斯福語),在基督教勢力在美國變得越來越強大之後,他的曆史地位就一再被貶低。如卡爾·薩根所指出的,由於其信仰,在美國國父之中,潘恩是唯一一個在華盛頓沒有紀念堂或紀念碑的。
與潘恩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生前死後都備受愛戴的富蘭克林。富蘭克林雖然對其自然神論信仰直言不諱,寫了不少宣揚文章,但小心翼翼地避免與基督教發生衝突。事實上,他認為既然基督教信仰能給美國公眾提供道德基礎,起著凝聚力的作用,不妨讓其繼續存在。他曾勸阻一位朋友不要出版攻擊基督教的著作:“如我們所看到的,有了宗教,人們還這麼邪惡;如果沒了宗教,他們又會怎樣呢。”在參加製憲會議時,他見到經過一個月的辯論毫無進展,甚至提議以後開會前都請一位牧師祈禱,看能不能加快進程;這個提議被一致否決。隻有在逝世前的一個月,在接受耶魯學院院長、基督徒Ezra Stiles的詢問時,富蘭克林才彬彬有禮地公開了他不信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