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是遠東南方收獲早稻的時節,沿江平原宛如翻滾金色波濤的豐饒之海。到了七月下旬,南方稻田收割完畢,各地均喜獲豐收,尤以羅蘭重點關注的農場試點產量最為突出,平均畝產高達700磅,創下遠東早稻畝產的新紀錄!
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那些沒有加入農場的自耕農,耕種幾乎完全一樣的田地,在同樣的氣候條件下,花費了更多力氣精耕細作,然而收獲的早稻畝產量最多也隻有300多磅,勉強趕上集體農場畝產量的一半。
同樣的地塊,種植同樣的作物,為什麼產量差距如此懸殊?
毋庸置疑,派駐公社的綠野德魯伊當居首功,僅僅是“植物滋長”這一個3環自然神術就能使農作物產量與常年相比增產1/3,更何況綠野德魯伊在培育良種、改良肥料和防治農田病蟲害等各方麵也都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但是根據瓦蓮京娜提供的統計數據,往年某些村落也有綠野德魯伊主持農業生產,為什麼增產效果均不及試點農場那麼顯著?這隻能表明產量翻倍並非全是綠野德魯伊的功勞,鄉村公社這一組織模式和集體農場的企業化經營方式也從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促進農業生產力的作用。
事實上,企業化經營的集體農場最大優勢並不在於提高作物的單位畝產量,更不在於跟自耕農或者封建貴族控製下的種植園比拚精耕細作,而在於最大限度的解放勞動力,以盡可能少的勞動力耕種盡可能多的田地。隻有采用集體農場這一經營模式才能以不足五百名成年社員外加一百匹公用耕馬耕作兩萬畝農田尚且尤有餘力,才能將遠東“地多人少”的現狀由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劣勢轉化為比較優勢。
羅蘭很清楚集體農場的優勢所在,所以當報刊上熱炒“農業改革試點大獲成功”、“南方早稻畝產量破紀錄”之類吸引大眾眼球的話題的時候,他更關注的卻是農作物的總產量。隻有糧食的總產量提上去,才有可能從農民手中征收到足夠的公糧,喂飽伴隨遠東工業化步伐而不斷激增的城市人口,擴充軍隊加強國防,乃至出口餘糧充實國庫。
從南方六十多個農場試點的收獲情況來看,羅蘭推行農業改革的目的可謂圓滿達成。北方那些種植春小麥、大豆和玉米的試點,最早也要等到八月中旬才收割,玉米更是要等到十月初才能收獲,不到顆粒歸倉的那一刻,羅蘭不想輕率地對遠東農業改革的成敗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