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省仍然負責批閱各部及地方送達的表奏,並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為天子草擬詔書,門下省依然具有封駁權,不經門下同意,不得移送尚書各部處置。但需要注意的是,政事堂中,已經明確尚書令為尊,同時政事堂五人中,尚書省又占了三個名額,至此,尚書省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宰相的治權得到正式承認。
李誠中加強政事堂諸相的另一個重要舉措就是,三高官官可提名各省除副職以外的所有官員。比如尚書令馮道可提名任命十二部尚書及侍郎,中書令張濬可提名任命中書舍人、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右補闕、右拾遺、起居舍人等,門下侍中王師範可提名任命左散騎常侍、、左補闕、左拾遺、起居郎、典儀、城門郎、符寶郎等。上述提名經政事堂通過後,報天策府批準,一般情況下,李誠中無有不準。
這項舉措,等於讓政事堂掌握住了極為關鍵的人事任命權,對於政令的快速發布和通暢執行有著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級官吏的推諉和扯皮現象。
對於這樣的製度,馮道當然是十分歡迎的,但李誠中提出來的時候,他仍然有些不可置信。李誠中對此的解釋是,讓官員擔負職責的同時,必須給予相應的權力,這叫權責相當!當然,李誠中暗地裏並沒有向馮道進一步解釋什麼是“宰相組閣”,那玩意有些太超前,沒必要多說,先一定程度上辦起來再說。
政務框架搭建起來後,欣喜的馮道立刻召集政事堂諸相商議,很快擬出了部分任命名單,這份名單報送至天策府後,李誠中全部予以批準,盡數實施。
實際上包括馮道在內,絕大多數人到現在已經幾乎快淡忘了有“天策府”這麼一個機構,所有人都把天策府等同於了燕王李誠中本人。
這樣的理解在此時看來有一定道理,但很快,隨著另一項重要人事任命的公布,所有人又開始琢磨起這個機構了。
七月五日,李誠中終於發布了對韓延徽的任命,韓延徽加尚書左丞銜,以正四品的身份出任天策府長史一職,同時意味著天策府長史為正四品,位比各部侍郎。緊接著,韓延徽提議了一係列任命,將天策府的框架初步搭建了起來。諸項任命中最引人注目者,當屬李振被授予天策府司馬,位在從四品尚書右丞銜,僅次於韓延徽。
李誠中對於天策府的定位,實際上與如今的朝廷革新是息息相關的。朝堂的最新鼎革之變,等於將天子手中的處置權大部分交回給了政事堂,相應的,李誠中就必然要加強自己的決策權。樞密院、宣徽院的改組、五監九寺的裁撤,都令李誠中手頭可以直接管理的事務機構變得少之又少,所以他需要一個可以溝通內外,同時擁有決策權的機構。這個機構就是天策府。
成為上位者久矣,李誠中對於權力的掌控已經圓潤自如,當然明白事情必須一步一步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因此,在他的長期規劃中,天策府是需要兩個大步驟來完善的。
在李誠中的心裏,初期的天策府應當是後世的中辦這樣的機構,專門溝通內外,既是李誠中培養親信官僚的學校,也是伸張他政策的部門。至於後期,李誠中不會告訴任何人,什麼叫做“常務委員會議製度”。
實際上,讓天策府掌握三省各部官僚任命的最終審批權,就是為了將來完善後的天策府做準備。
穿越而來的李誠中沒有那份“家天下”的自覺,相反,從子孫後代的角度考慮,他更羨慕那些傳承千年的西方國家皇室。李誠中自己是穿越者,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控製大勢和方向,但這並不意味著穿越者的後代具備同樣的眼光,穿越者的後代一樣是“土著”,這一點沒有什麼可質疑的。
君權是個誘惑,但同樣是個燙手山芋,李誠中不敢保證自己的後代不會把這個東西玩砸。因此,他可以實行君權的集中,但卻必須現在就做好準備,為分權打下製度性基礎,盡量拿出一個各方都能夠接受的權力劃分機製,保證現在的貴族共和製度能夠順利傳承下去,甚至能夠順利轉變為資產共和製。
樞密院管軍、政事堂執政,其實這隻是政權結構的半壁江山,還不完整。李誠中接下來的詔令,是個穿越者都懂——重樹禦史台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