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國器(二)(2 / 2)

“逆賊!大逆不道!燕逆之惡,尤甚梁逆!”

文官武將們都被暴怒的趙匡凝嚇壞了,眾人望著他拔劍將案首斬斷,繼而踢翻了一切可以踢翻的東西,人人戰栗不止。

發泄完雷霆之怒後的趙匡凝,滿臉漲紅,眼眶中蘊含淚水,仰天長歎:“為何我大唐,竟是如此多難……”

“誓誅燕逆,重振大唐!”群僚們的怒喝聲直衝霄漢,竟似將這鄧州城也震得晃了三晃!

不管是大義也好,私情也罷,楚軍上下已經群情憤湧,準備要再次北伐了。趙匡凝當即向蜀王王建修書,要聯絡蜀軍並力向北。在趙匡凝想來,蜀國大將王宗佶同樣死在了上黨,三萬西川子弟的屍骨未寒,就算蜀王不念驅逐篡逆的大義,總也會和自己一同北上報仇吧?

趙匡凝派遣使者,持自己的親筆書信前往緊鄰鄧州的均州。實際上在趙匡凝攻打襄州和鄧州的時候,蜀軍也沒閑著,他們同樣將均州和商州拿到了手上。相比趙匡凝的連番大戰,領軍的蜀將唐道襲則要輕鬆許多——荊國主力都被趙匡凝打沒了,蜀軍所要做的,隻是一座座城池占領下去就可以了。

原本自信頗滿的楚國使者在均州卻吃了個癟,並不是說蜀軍態度不好,相反,唐道襲非常熱情的接見了來使,禮數十分周到,令楚國使者一點錯都挑不出來。讓楚國使者感到鬱悶的是,蜀軍對於再次北伐竟然沒有一點興致。

說起來,王宗佶和三萬西川子弟的戰歿,帶給蜀王和座下群臣的不是憤怒,而是恐懼。早在上黨大戰之後,成都就專門為了此事的應對討論過一番,有些低階武將曾經叫囂著要再次出兵,向燕軍討個說法,可在殿中議事時,這個話題卻遭到冷場的待遇。

替王宗佶和西川字弟報仇?說的容易,誰去?蜀王指點殿中諸臣問,誰願領兵?殿中無人敢於應允。

馮涓年歲已老,整日介顫顫巍巍,讓他領兵,這不是開玩笑麼?恐怕走不到半路就得一命嗚呼。

杜光庭、韋莊、張格等人都是名滿天下的學問家,著書立說可以,詩詞歌賦沒問題,哪怕是治理政務,也算一把好手,可要領兵,那就隻能嗬嗬嗬嗬了。

最後討論來討論去,兵還是要出的,但肯定不是北伐,而是趁著荊王馬殷身死的機會,多搶點地盤,順道打聽打聽這個新崛起的燕王肚子裏究竟是哪一門道道?說實話,蜀國小朝廷雖然不敢名正言順的出兵挑釁正如日中天的燕軍,但身居蜀中之險,覺得自保還是沒問題的。王建覺得,應該和燕王接觸接觸,想從燕王手上占點便宜或許很難,但試探試探自己能留下多少家底,這是最關鍵的。

趙匡凝在鄧州浴血的時候,臨危受命的唐道襲早就占了均州和商州,唐道襲的信使也已經跑了洛陽不下四五次。唐道襲同樣不是領兵的行家,但蜀中小朝廷覺得還是應該讓他出川,誰叫他和李振關係匪淺呢?

來回的信使聯絡中,唐道襲已經和李振達成了默契,或者說已經代表各自的主上達成了默契。蜀王認可燕王對朝廷的掌控,對燕王主導天子禪位一事並無太多異議,他甚至默認了燕王對九鼎的覬覦。李振則代表燕王承認了蜀王對兩川和山南西道、東道部分州郡的統治。但有一條,燕王要求蜀王去國號,李振說,這是燕王的底線。

唐道襲對此表示理解,早在出川之前,蜀王已經將之作為退讓的條件,全權托付唐道襲去商談了——雖然蜀王對“去國”很是心有不甘且戀戀不舍。

唐道襲和李振一直爭論的焦點在於,蜀軍對關內諸州的侵擾。李振要求蜀軍停止北上關內和隴右,並且要求把占領的上邽、清水等地退給朝廷。唐道襲當然不答允,作為支持燕王掌控朝廷的條件,唐道襲認為燕王應該給自己這邊一點好處,除了上邽、清水外,還應該把隴州割讓給蜀王。爭來爭去,最終雙方同意,就以實際控製區為分界,蜀軍已經占領的地盤,歸蜀王管轄,但今後不得越界。

商談雖然艱苦,但消息傳回成都時,蜀王表示滿意,至少由此可以看出,燕王對和談還是很有誠意的。

因此,當趙匡凝的使者來到均州的時候,所能得到的收獲自然寥寥。唐道襲甚至讓使者回鄧州勸說趙匡凝,要趙匡凝順應大勢,消消氣。唐道襲說,他可以居中說項,幫助燕楚之間達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