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唐道襲的交談中,使者秉持大義,努力勸說對方回心轉意,但結果並不樂觀。
胞弟之仇?這個似乎不能怪人家燕王吧?說起來,當初是咱們不地道,主動出兵跟著梁軍去打人家的,現在戰死了,又說要報仇,道理上也站不住啊。你看,我們蜀王就比較大度,王宗佶將軍和三萬西川子弟戰死上黨,我們就沒有去尋仇嘛。冤冤相報何時了,大夥兒都是大唐的臣子,眼見天下就要太平了,做事情應該為百姓考慮考慮嘛。
篡逆欺君?這個恐怕不能這麼說吧?燕王是襄王之後,是李唐宗室之一,說小了,這是人家的家事,這一百年來,天子之位更換來更換去,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相互傳位,又不是頭一次了,這很正常!往大了說,燕王品德不凡,有他坐龍椅,大唐才會興旺嘛。
這番說辭,實在令使者很是無語。
當然,唐道襲也並非一味向著燕王說話,他也同樣表示,如果楚軍能夠就此息兵的話,他很樂意和趙匡凝聯兵,在均州、鄧州一線組織防務,以備不測。而這,也是楚國使者此行均州的唯一收獲。
使者很快返回了鄧州,趙匡凝對這一結果很驚詫,他不敢置信的問使者,難道蜀王就不怕燕王從此坐大?難道唐道襲不知道,要是將來燕王撕毀合約,派兵南下的時候,就一切都為時晚矣?
使者很無奈的回答了一句:“其自恃有兩川之險,不虞兵憂。”
對此,趙匡凝隻能啞然。
不過無論如何,趙匡凝還是和唐道襲達成了默契,在他將兵力用在鄧州方向以對付燕軍(這個時候的燕軍已經不在沿用此軍號了,但趙匡凝肯定是不願承認對麵的軍隊是代表朝廷的)的時候,蜀軍不能趁火打劫,從背後給自己捅刀子。
趙匡凝是個很倔強的人,當然也是個“不畏強權”的人,當年梁王朱全忠聲威最為顯赫的時候,他也敢起兵對抗,雖然沒有蜀軍作伴,他依然決定討伐“燕逆”。不過他也不是傻子,能夠尋找到盟友當然是最好的。
吳王楊行密正在和燕逆作戰,屬於趙匡凝的天然盟友,他當然要派人去聯絡的。除了楊行密以外,江南西道的閩王劉審知、嶺南道的漢王劉隱,都在趙匡凝的聯絡人選之內,隻不過這兩家都在南邊,讓他們出兵的話,一來道長且阻,二來經過自己的地盤自己也放心不下,故此隻是想打打秋風,讓他們幫襯點糧秣。
八月初六,趙匡凝得了一個好消息,閩王王審知和漢王劉隱雖然沒有同意向北派兵,但卻同意了趙匡凝的要求,提供了一批糧食、軍甲和兵刃,數量不少,足敷五萬大軍三月之用。但這些東西不是白送的,王審知和劉隱各自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求瓜分趙匡凝控製下的嶺南道北六州。
對於這個要求,趙匡凝咬牙同意了。他決心傾國一戰,畢其功於一役,區區六州之地算得了什麼?隻要此戰能勝,還怕中原沒有六州之地來補償自己嗎?
既然決定了出兵,趙匡凝就需要認真考慮用兵方略,他重新將元和版的大唐輿圖取出來,開始仔細審視北方的對手。這麼沉下心來一看,頓時感到頭皮發麻。
自西向東,隴右道、關內道、京畿道、都畿道、河東道、河南道、河北道,都在燕逆的控製範圍之內,再加上關外沃野千裏,整個北中國都在李誠中的掌控之間!這是一個比當年梁賊最鼎盛時期還要強大得多的對手,自己將怎樣對抗這樣的對手呢?此刻的趙匡凝,頗有一種由內心勃然而發的澎湃激情,以一己之力,獨抗巨逆,雖情勢險惡,吾卻一人前往!以一己之力翻覆天下大勢,重振大唐雄風,就算最終事敗,卻也足稱英豪!
某家趙氏,必將千古留名!
激情過後,趙匡凝苦苦思索破敵之策,終於再次下定了決心——仍舊從鄧州北上,直搗洛陽!燕逆雖然貌似強悍,但實則掣肘極多,隻要將東都拿下,必將震動天下,屆時無論是岐王李茂貞也好,還是齊王王師範也罷,定會響應自己,隴右、關內、緇青都將重燃烽煙,就算是歸附燕逆最早的河東諸將,想必也會重新振作,到時候定叫燕逆焦頭爛額,首尾不能相顧!
趙匡凝計議已定,便立刻發布軍令,向自己控製下的各州開始征募軍士、征收軍輜。但是軍令執行的並不順利,原因無他,先前攻打荊軍的消耗太重,各州縣已經快要沒有餘糧了。除了糧食的問題外,各州縣都在叫苦,說是眼下秋收在即,征募丁壯之事宜緩,待秋收之後再募軍士方為上策。
於是趙匡凝不得不壓下焦躁的心緒,等待秋收。一直到九月底,各州縣的秋收事宜才算完成,倉廩中重新堆滿了糧食,新募的丁壯也開始陸陸續續向鄧州解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