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間,揚州瘦西湖東畔有一戶姓薛的人家,門前高槐大柳,碧桃紅杏。雕梁畫棟,彩瓦青磚。薛家三代單傳,至這一代得一子取名慕雲,字孝仁。其妻薛桑氏,閨名玉柔。薛家代代行醫,醫術精湛,更慈悲為懷,時常施藥放糧賑濟民眾,百姓十分愛戴。所以揚州城的百姓尊稱他為“樂善神醫”。取其樂善好施之意。雖夫妻二人成親至今已三載,父母相繼而亡,但薛夫人腹中卻無佳音。因自家也是醫學世家,夫妻二人試用過多種罕見名貴的藥物,調養身心,活絡髒裏,更聽信了民間許多偏方,如求神拜佛,辟鬼驅邪之類,無所不用其極,但俱無成效。他也不願再續妻妾,所以兩家常為此事十分焦慮,心甚寥寥,成了一塊心病。直到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化緣的尼姑,年約不惑,一身仙風道骨。她見家主麵色沉鬱,鬱鬱寡歡,問其原由竟知正為膝下無子嗣而煩愁。女尼姑會心一笑道,“員外夫妻二人雖行善積德,濟苦憐貧,可惜命中無子,真是天意使然哪。”二人聞言萬分沮喪。
“聽大師之言,想必是命裏注定,無力回天了。”薛慕雲黯然道,“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我百年歸山之後不知該以何麵目見那列祖列宗啊。”說著清淚雙垂。
桑玉柔納頭便跪道,“師太竟早已洞悉天意,必有化解之法,請師太您大發慈悲救救我們,日後一定誠心理佛,不敢有半分懈怠。”
“阿彌陀佛!”女尼姑連忙扶起她道,“夫人快快請起,天意如此我們如何可以違逆?”
“若師太不肯答應,小女子就長跪不起。”她痛哭道。
女尼姑口頌一句佛號道,“百善以孝為先,看你二人也是至誠至孝之人本不該無子。好吧,貧尼就念在你二人的孝心份上,姑且一試,成與不成全在你們了。”
聞言,二人轉悲為喜,十分感激。
女尼姑道,“半月內朝廷將發放皇榜尋求名醫,你二人隻需揭下皇榜等待聖旨傳召,進宮治好患者的疾病之後,若對你有所賞賜,你就說隻要那外邦進貢來的紫木檀香三柱即可。待你拿回檀香之後我自會再來與你二人細說。”說罷自去。
二人連連作揖送出,心中甚是感激。
轉眼已過十四日,卻絲毫未聞發放皇榜音訊,二人心中疑慮,“師太言說半月之內必出皇榜求醫,今天已是最後一天,怎麼毫無跡象。”
正焦躁間,卻見家仆來報說,外麵新帖了一幅皇榜。薛慕雲連同家仆衝忙趕赴貼榜地,卻見榜文言:
“皇上龍體欠安,臥床數月,思政不得,行走無力,群醫束手無策,情勢堪虞,朝中上下無不惶恐驚懼。哀家每思更聲淚俱下,故此特立懿旨舉國尋求能人異士,若有能早日為皇上驅除病魔者,哀家定欽賜黃金萬兩,金匾一幅以表感激之情。
明洪武年仲春馬皇後禦示。”
文後蓋有一個禦印。
薛慕雲一見,原來是當今天子惡疾纏身,想自己自小行醫,已十載有餘,何等疑難雜症未見識過;又想起女尼姑之言,遂一手揭下榜文回府。
約莫等了半個時辰,便見四五個衙差來請行,他換了身得體的衣裳,備好行囊和必要的診治器材隨他們去了。
官府指派了兩個身手矯健的衙差,備好馬匹,星夜兼程,穿州過省,行了幾日便至北京城。衙差領他至驛管,在負責尋訪名醫的醫官處,驗證身份,詢問些皇上的病況後便引至紫禁城外守門的羽林軍官員處,換了行牌。一入皇宮,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宇頓時撲入他的眼簾。四麵雕欄玉砌,紅牆綠瓦。金簷玉壁,吊錦琉璃。仿若聳峙雲端,氣勢磅礴,無比宏偉壯麗。
傳訊官道,“宣……!揚州‘樂善神醫’。”聲音嘹亮回環,仿佛穿透雲霄一般。醫官領他踏過雕龍篆鳳的花崗石台階,徐步穿過殿宇前的四根大朱紅柱子,至太和殿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