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哲學與學問(1 / 1)

什麼是哲學?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對象都被諸多人士進行了各自不同的闡述,而且,這些彼此不同的闡述都得能到各自相應的讚同,於是,形成了不同的派別體係。

在剛接觸某一個對象的時候,得知的第一個派別體係的闡述,就在我們心中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或者認同它,於是成為其忠實的信仰者;或者反對它,於是成為最詆毀的推翻者。這種第一印象的影響,除非有重大的外在刺激,否則極難另生改變。

哲學,最強大的一種影響,就是讓人在接觸任何對象的時候,都不讓“第一印象”在你心中造成這種“難以更改”的烙印。如此,當你再接觸第二個、第三個……派別體係的時候,就能更理智、更公正的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對這個“對象”有更深刻、正確的認知。

但是,這隻是一種心態上的影響,隻能讓你不盲從,有“進行分辨”的意識;但並不能讓你真正分辨兩個或多個派別體係中哪一個更精準、更適合自己。

所以,哲學更多的是一種心態、素養,一種辯證的意識,而對外在的分辨,需要的卻是知識、學問。多讀書,並“深究其理”,才是對“哲學”的更好的使用。

當然,哲學體係中,也有它對自然世界認識的“知識學問”——此語主要是對於《易經》哲學而言。而宗教性的哲學,比如佛家,甚至道家、儒家,就在心態辯證、修養性情上更偏重一些,但對於具體世界的“學問”方麵就有不足了。

注:道家雖然講了諸多萬物之理,但萬物之“物”的本性卻甚少——天地為何?水火為何?風木為何?佛家講了諸多世界輪回,但今生今世之“萬物”,曾言幾多?不明當前,何修前生來世?不明萬物,何修當前?所以有入世即出世之說。儒家明德行仁,但何為德、仁、義?“天地大德曰生”等等之語,卻是來自《易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