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之能爭。下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不自伐:不自我誇耀。不自矜:不自以為賢能。故長:能夠領導其他。
“有”給了我們利,也給了我們五色五音;讓我們生活的更加多姿多彩,卻又迷惑了我們的心眼。世界上的東西不就是這樣嗎?有所得就有所失,或許這也算是一種“能量守恒”吧。
既然有所得必有所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無所謂得失,就像受點委屈,或者更能保全;所以莊子言:有一大樹,“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還有一樹,"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可是,正因為它們是”不材之木,無所可用“,可是卻才有了長長的壽命。換做其他,要麼被砍下做房梁,要麼拉開做木板,哪裏還能長到那般粗大。
這便是“曲則全”了,長得歪歪斜斜、臭不可聞,可以說是要什麼沒什麼,卻保全了它的生命。
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不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有了缺陷(枉、窪、敝、少、多),也就是有了相對的“無”,所以才能“有”(正、盈、新、得、惑)。
既然無所謂得失,是不是就不用去做?反正失就是得。或者,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做?該做到什麼程度呢?
如果,看到一篇很有哲理或者很有知識用處的文章,你會怎麼做呢?空間轉載分享?然後呢?
好像往往就沒有然後了,甚至當時看到這篇文章時也不曾真正的細細體會看完,隻是覺得好有道理、肯定有用,所以要收藏起來,以便某一天用的著時候再來查閱。是不是如此呢?
這不也是一種迷惑?讓人心神不定的又何止是現實的聲色享受,知識上的雜亂也是如此。如今各種文化的普及及宣揚,讓人想學什麼都可以自己翻閱;各種的哲學道理也是到處可見,儒家的思想不必多說,道家的學說好似也能明白,佛家的故事貌似照樣聽得懂,法家、墨家也不少見,感覺也不是很高深。可是,到底哪一種思想是你自己的?
昨天轉載的文章,現在你能說出多少他的內涵?你能由此展開聯想、感悟多少精義?有沒有將它真正化作自己知識?又有幾分程度是你照著其中道理去做了?
見過好幾個孩子,說什麼他都懂,大道理小常識可謂是無所不知,勸人時一套又一套,可是自己卻眼高手低,想得多做得少;家長老師勸他,但他總能找到原因給自己開脫,並且解釋的非常有道理。
如此下來,看起來他是很懂事,但是學業一落千丈,生活也毫無章法,整日懵懵懂懂,不知所謂。
如今信息高度發達,不知不覺中就得到許多知識:短信、廣告、電視、電腦等等等等,這些知識或許都是好的,但同樣要經過自己的篩選,要仔細的想想,那些是自己必須要掌握的,那些是看看就可以放過的。
所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是道,是自己內心的原則與堅持,是符合自己脾性、專業的方寸之間。看到一篇哲學課題,它或許是佛家的,那麼再看完之後,想想自己最擅長的心理,讓自己用自己的觀點來解析、認識。
就如同現在,我看《道德經》,再看到其他有道理的話時,便試想:如果用道家的思想觀點,這種說法如何解釋?道德經裏那句話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這樣下去,我無論看到什麼儒家、佛家的故事,最終我學到的還是道家思想,我堅守了我的“一”。
聖人孔子學道老子,最終可不是解讀《道德經》,而是自成儒家。
其實,所有的哲學都是一樣的,讀讀《道德經》,再看看《大學》《中庸》,你會發現,他們怎麼竟然如此的想通?佛家的”靜“”悟“,儒家的誠意正心,不都是守一份自我?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看清自我,“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然能夠更好的成功。
而“夫唯不爭”,不是不爭取,而是不爭功,正是“無為而為”的有一說法;做件事,別人說你對或錯,你都不計較,誰又說的過你?有人誘惑你,你都不在乎,他又怎麼利用你?
專精守一,認識自我,做好本分,自然心理通達,無有滯礙,生活如意。
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