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5 章 第 115 章(1 / 2)

寶寶口吃:孩子的一生都捏在你手裏

寶寶在學話時很容易發生口吃現象,據專家統計,兒童口吃的比率在10%左右,是成人口吃的10倍以上,尤其是在三周歲時比率最高,因為三周歲是學話的最關鍵的時期,所以家長在寶寶學說話時要格外注意區分口吃現象與真正的口吃的區別,因為實際上隻有10%的兒童口吃會發展成真正的口吃,其他90%都隻是口吃現象或可以糾正的假性口吃。

如何判斷你的寶寶的“結結巴巴”是口吃現象還是“真正的口吃”呢?兩者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口吃的“心理預期”,也就是那種在開口說話前出現的“我會口吃”的預感,那種害怕自己會口吃的恐懼心理。這種“心理預期”,是“真正的口吃”的標誌。

簡單的區分方法

研究發現,正常人說話時,每幾分鍾就會結巴一下,但正常人對此並不在意,會繼續平靜地表達。口吃患者就不同了,他在說話前就知道自己要口吃,而且非常害怕;在口吃現象發生時,他們會格外“吃力”:

或者在說出簡單的字詞時很困難,有的憋很久才說出來,甚至憋很久也說不出來,或者重複某個字,或者拖音長得沒有必要。

或者有擠眼、甩胳膊、歪頭、歪嘴、拍大腿等多餘“伴隨動作”;

從心理變化上,可觀察到明顯的心理波動,會出現尷尬、難堪的表情,甚至沮喪,有明顯的受傷害感。

比如,對於第一點,江蘇蘇州市公安局沈媽媽—我兒子滿3周歲時開始口吃,現在,他的口吃時好時壞。比如,他講故事就不結巴,能把《拔蘿卜》這類比較長的故事講得既流暢又繪聲繪色,還在幼兒園得過講故事比賽二等獎,但是,如果他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往往會口吃,有時候,連最簡單的詞也“擠”不出來。

如何對待孩子的口吃

孩子初有口吃現象時不要有任何製止行為,一般會自行消失。如果發展成口吃則要注意。

比如一個家長說:我兒子現在已經2歲零十一個月,平時活潑好動,語言、唱歌的能力也很正常,最近,他說話時會有點口吃,9月份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我們全家都非常擔心會不會越來越嚴重,周圍的人都沒有這毛病,我們在他口吃以後往往要求他重新慢慢說一遍。

對於這個孩子,他的口吃還沒發展成真正的口吃,家長讓他重新慢慢說一遍,實際上很可能就會害了孩子,因為這樣正提醒了他注意自己的口吃,如果家長比較和氣還好,如果是太嚴厲的家長,孩子必成口吃無疑了。下麵一個就是:

一個家長對心理醫生說,他六歲的孩子說話突然結巴起來,一個字往往要重複好幾次,才能接下去說下個字,他很著急,甚至會氣急敗壞地罵孩子,結果當然很壞,這位家長也承認越罵情況越糟糕。

另一個家長做得更過分:

我的孩子進小學後便開始結巴,剛開始我以為他學相聲演員逗趣,不以為意。後來他在家時口吃越來越厲害,但在學校嬉戲玩耍時,又一切正常。我又氣又急,幾乎天天訓他,孩子一開口,我就瞪眼責備或提醒他,但卻無濟於事。

老實說,“無濟於事”還是此家長推卸責任的話,其實孩子的口吃一天比一天重正是她的功勞。孩子在學校裏正常,一到他麵前就口吃特別厲害,這樣的家長居然一點不知反省,實在是可悲可歎。農村的孩子可能情況更不容樂觀,農村孩子口吃的比例要遠於城市孩子,就因為農村受教育水平低,家長更不知道如何對待孩子的口吃。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附近有個四五歲的小孩子,口吃非常嚴重。原因就在於他的母親過於急躁,見孩子口吃就暴跳如雷地拿大棍追著孩子打,我經常能到那個母親提著木棒追打孩子,孩子邊哭邊跑。結果孩子未上小學,就已經成為幾乎口不能言的嚴重口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