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朝日鮮明(1 / 1)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船夫、我和蕭遙劍三人,吃完午飯後,在沅陵街道上散步,不知不覺就沿著青石板路走到河邊。

沅陵古城以主街道為骨幹,兩邊都是巷子,巷子的中間,建滿了房屋。

房屋有個特征,以青石板主街道為界,靠山的那邊往上走是窨子房、四合院,靠河的那邊,往下走,都是吊腳木樓。

往河邊的巷子盡頭,就是埠頭,兩邊均是吊腳樓。

吊腳樓的一層,為了方便,靠河的一邊建有木棧道互通,這樣一來,人們走到哪裏都很方便,也可以站在過道上,倚著吊腳樓的欄杆看河上的風景。

我們走在吊腳樓的一層,看見一層有用作停放貨物的,也有飯店酒館,更多是用作漿洗房,吊腳樓的一層,充分利用河流的作用。

吊腳樓的二層,有小閣樓,住在吊腳樓的人,一般就是住在二層的閣樓。

我們倚在吊腳樓的欄杆邊,抬頭四望,看見二層的閣樓有晾衣曬東西的地方。

我看了就說:常年住在河邊的這些吊腳樓,會不會很潮濕?

船夫微笑地望著我,小聲地說:當然會!如果雨季,住在吊腳樓還會很擔心發大水。

蕭遙劍也小聲地說:看來住在吊腳樓的人,都是較窮的人。

船夫說:對!有錢的人家一般不會選擇住在水邊,長年累月濕氣盛,對身體並不好。

蕭遙劍說:你看靠山那邊,都是四合院或窨子房就知道了。

船夫說:吊腳樓有些是平價客棧,供船夫、挑夫臨時租住。

這時,埠頭停靠了一艘船,從船上下來了幾個衣著明顯不是本國的人。

蕭遙劍扭頭向我們示意,我順勢望過去,心裏知道那是高麗商人。

洪武年代,外國人通過水域進入中國境內經商和遊曆雖不多見,但還是允許的。

後來有一個十分著名的朝鮮人名叫崔溥,就在中國全國各地遊曆,寫成一書,記錄了明朝許多風土人情。

我來到沅陵的年代,是明朝洪武22年,即公元1389年,這個時候,元順帝被明太祖朱元璋趕到蒙古,那就是北元,雖然北元已經是喪家之狗,但是軍事力量還在,經常會騷擾明朝邊境,刷一刷存在感。

在新舊朝代交接的敏感時刻,元朝的舊臣國就特別尷尬了,例如高麗國。

高麗國一向弱小,誰也不想得罪。北元雖然逃到蒙古,但老虎瘦死也比貓大,血脈的壓製,高麗國一直都與北元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高麗國向北元表示忠心的動作,就是每一個高麗國王都娶一個蒙古貴族女子做妻子。

明朝一統江山後,高麗國也向明朝表忠心,但是與北元不同的是,高麗國是向明朝皇帝進貢美貌的女子。

曆史上,朱元璋和朱棣的後宮都有韓妃。

朱元璋的韓妃,還為他誕下子嗣。

據曆史記載,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韓妃為朱元璋生下十五子遼王朱植;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韓妃又為朱元璋生下了第十四女含山公主。

古代是以男姓為主的社會,生下遼王朱植和含山公主的韓妃是否同一人,這不重要,皇室通常隻關注皇室血脈。

韓妃為朱元璋生下的第十四女:含山公主,是整個大明王朝唯一的一個混血公主。

朱元璋共有16位女兒,其中15位,都是被嫁給開國功臣的子侄,混血小公主是唯一個的一個例外,當她13歲時,朱元璋將她嫁給一個非開國功臣子侄、名字叫尹清的普通人。

不是皇權的工具,也從側麵證明了這位混血小公主最受朱元璋的寵愛。

明朝的禮製,皇帝女兒在出嫁後,才會被冊封為公主,這名混血小公主被冊封為含山公主。

含山公主婚後夫妻恩愛,生下兩個兒子。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含山公主17歲時,朱元璋駕崩,含山公主失去了父親;次年,含山公主18歲時,尹清遇難死亡,含山公主失去了丈夫。

按理說,含山公主命運多舛,但她卻以罕見的82歲長壽,成為明朝唯一一位曆經八朝七帝的皇族。

含山公主生前,無論誰做皇帝,都對她肅然起敬,給她很高的待遇。

此是後話。

話說回來,高麗國什麼時候變成朝鮮的呢?

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高麗內部發生鬥爭,大將李成桂發動政變,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李成桂向明朝表示臣服,寫了兩個國名:朝鮮、和寧,請明太祖裁定。

朱元璋取“朝日鮮明”之意,即“早晨清新的國家\",賜國號“朝鮮”。

就是說,朝鮮的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定的。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