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楊廷鑒這個穿越者,把建奴能滅掉朝鮮的前因後果知道得清清楚楚,那做起這題來就是一氣嗬成了。(落葉直接大白話了,兄弟們看著古文也累,落葉編著也辛苦。)
楊廷鑒提起筆就“唰唰”地寫起來,大意是這樣的:
“後金能滅掉朝鮮,有三個原因,第一朝鮮積弱,軍不堪為戰。第二,後金位於大明與朝鮮之間,讓大明無法支援朝鮮。第三,袁崇煥擅自斬殺了毛文龍,讓後金沒有了後顧之憂,也讓唯一可以支援朝鮮的明軍發生了混亂和兵變。
最後一條就是楊廷鑒在肯定崇禎的做法,這袁崇煥可是崇禎親自下旨淩遲的,楊廷鑒這句話也等於肯定崇禎殺袁崇煥沒有錯,也從側麵表示袁崇煥本身是有重大錯誤的。
最後一條無疑會獲得崇禎的欣賞,其實在崇禎殺掉袁崇煥後,還是有很多人在為袁崇煥喊冤,罵崇禎是自毀長城,是昏君,而楊廷鑒這句話算是說道崇禎的心裏去了。
崇禎在禦座上一直在觀察楊廷鑒,崇禎能留下來親自監考,完全是想在第一時間看到楊廷鑒的策論試卷。
殿試開始不久後,崇禎就發覺楊廷鑒已經在奮筆疾書了,而其他考生卻在冥思苦想,崇禎頓時好奇起來,就信步走到了楊廷鑒的身側,靜靜地觀看楊廷鑒的試卷。
崇禎這一看不要緊,就說前麵已經做好的策論題,那簡直是說道崇禎的心坎裏麵去了,而且還言之有物,不是空洞地說大道理,這樣的策論,真是崇禎所需要的,這樣的人才,也是崇禎所急需的。
崇禎本來想叫好,可現在是考試時間,他還是生生忍住了,繼續站在楊廷鑒的身後,伸長了脖子看楊廷鑒繼續做下麵的策論題。
第三到策論題:
“目今三協以及登津等處,各有重兵防東也。
敵不滅,兵不可撤,餉不可減。
今欲滅敵恢疆,何策而效?
”
大概意思是:
遼東各處,都有重兵駐防,隻要敵人沒有被消滅,就不能撤兵,軍餉也不能減少,朕欲消滅敵人,恢複疆域,什麼辦法才奏效?
又一道與後金有關係的策論題,可見崇禎對後金的重視程度,從這道策論題,也可以看出,崇禎的確想找到解決後金的辦法,可以說,前來參考的考生,也隻有楊廷鑒能完美地答對這道策論題。
楊廷鑒放下筆開始思考這道題。此時的遼東,後金已經成了氣候,他們已經征服朝鮮,消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同時還可以從朝鮮得到糧食。而且袁崇煥還把安在猴精腹部的一把尖刀給折斷了,那就是有好處擅自斬殺毛文龍,這讓後金完全沒有了後顧之憂。
沒有後顧之憂的後金,正是兵鋒最為鼎盛的時候,就憑吳三桂和祖大壽那樣的半吊子軍閥,也能打敗後金,還是別做夢了。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