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還有幾道策論題,可以不做,殿試隻要求做完兩道策論題即可,當然可以多做,絕大數考生不會這樣幹,他們寧願多花一點時間,把自己最拿手的兩篇策論題做好點,也不會去多做幾道策論題。;
也就是說楊廷鑒此時已經可以交卷了,但是楊廷鑒發現別的考生才剛剛提筆打草稿,自己這交卷也太早了吧!後世的應試教育,老師都會再三強調,禁止任何人提前交卷,楊廷鑒也難免被影響到了。
既然不能提前交卷,那就繼續看下去,如果下麵的測試題,不觸及到皇權或者官僚的利益,楊廷鑒到也可以做,如果觸及到這兩個的問題,楊廷鑒也不會去做了,這就是典型的做多錯多,不如不做:
“且流寇久蔓,錢糧闕額,言者不體國計,每欲蠲[juan]減。
民為邦本,朝廷豈不知之,豈不恤之?”
這題大意是:
流賊造反已經很久了,而朝廷卻沒有多少錢糧來剿賊,有的大臣上書言事,根本就是不體諒朝廷的難處,天天都讓朕減免賦稅。(崇禎這是不滿那些天天叫囂著讓他免稅的大臣。)
民為國家的根本,朝廷怎能不知道這個道理,怎麼能不去賑濟。
朝廷沒有錢,拿什麼去賑濟災民,崇禎這不是在瞎扯淡嘛!當然楊廷鑒不會去說,要想增加國家稅收,就必須向那些士紳階層征稅,就必須“官紳一體納糧”,楊廷鑒絕對不能去寫,那是和天下的士紳階層為敵,等楊廷鑒有實力的時候,再執行這條還差不多。
所以這道策論題。楊廷鑒不會做。正當楊廷鑒打算繼續看下去的時候,崇禎突然問道:
“楊愛卿,這道策論題怎麼不做?是不會嗎?”
其實楊廷鑒早就知道崇禎在自己的身後看自己做題,隻是楊廷鑒假裝不知道而已。
楊廷鑒轉頭對崇禎說道:
“此題不能做,不過陛下如有興趣,可在閑暇時間與微臣秉燭夜談。”
楊廷鑒就這樣坐著繼續看下麵的題,沒有在去管崇禎。這簡直是太目無君上了,不過此時是殿試,和楊廷鑒年齡相仿的崇禎倒不會去責怪楊廷鑒。其實崇禎也知道楊廷鑒不喜歡下跪的習慣,崇禎已經從內心接受了楊廷鑒這個“壞習慣”。有大才的人大都是這樣持才傲物。
“好,殿試之後,崇禎找個空閑時間,和愛卿暢談一番。”
“如君所願。”
剩餘的策論題:
“但欲恤民,又欲贍軍,何道可能兩濟?”
即屯田鹽法,誠生財之原。屢經條議申飭。不見實效,其故何與?
至於漕糧為三軍續命。馬匹為戰陣急需,折截掛欠,遂失原額,其道何複?
今雖東虜猖獗,河套有可複之機,邊外盡可作之事。
但難於東虜窺伺,朝野匱乏,近降夷繼至,作何安插?
插套連合,作何問破?
流賊漸逸鄖廣,海寇時擾浙閩,剿滅不速,民難未已,兼之水旱頻仍,省直多故,作何挽回消弭?
又唐、宋曾以武臣為中書令、樞密使、文武似不甚分。
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廳為布政,典史為僉都,今奈何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