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軍事問題,朱允炆更多是紙上談兵,雖然讀過一些兵法,看過一些軍事紀錄片,但這距離懂軍事還遠得很。喵喵尒説
對付朱棣,朱允炆以軍事布局成勢,鉗製與壓製朱棣無法動彈,歸根到底,是因為知道曆史該怎麼發展,知道哪些人可以用,哪些人不可以用。
對付安南,朱允炆有足夠的時間從容布局,但也隻限於高屋建瓴,全局掌控,對於軍事細節,作戰方略,作戰方向,方法,行軍,後勤,武備等等,朱允炆不敢也不能擅專。
人不能輕易去評判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所以,朱允炆召開了這一次軍事集議,綜合考量所有人的觀點,了解軍事,學習軍事,校正自己的軍事邏輯、思維。
三十萬人,這個數目與曆史記載中的相當。
曆史記載,朱棣曾派朱能、張輔、沐晟遠征安南,兵力合計三十萬,號稱八十萬。
朱允炆也清楚,打一次滅國之戰,絕不是幾萬人能做到的,安南的人不是住在草原或戈壁灘上,可以有機會偷襲下,重重山巒與河流,注定了這一次戰爭需要以硬碰硬,看看誰能堅持到最後。
經過靖難之役,才喘息兩年的朱棣都有能力打一場滅國之戰,眼下這兩年大明整體太平,國力蒸蒸日上,又有新式武器,新軍之策,沒道理打不起一場滅國之戰。
三十萬兵力嗎?
朱允炆深深吸了一口氣,道:“一戰定乾坤,那就定為三十萬兵力。兵部、五軍都督府給雲南都司與沐晟傳令,整頓兵力,五萬備戰。傳令廣西韓觀、張輔,準其擴充憑祥衛,聯廣西都司,貴州都司、廣東都司,五萬備戰。另外二十萬兵力,自京軍中出。”
“臣等領旨。”
鐵鉉、徐輝祖等人應下。
朱允炆繼續說道:“戶部、兵部,做好糧食、軍需物資籌備,務必在明年夏日之前,一應到位。自京師至廣西一線,沿途設糧倉,京軍一旦出動,沿途各取糧食,不另征調民力。職方司聯五軍都督府、燕寧二王,研究安南戰略,擬定作戰方案,以備行軍之用。”
“臣等領旨。”
夏元吉、楊榮、朱棣、朱權等人答應。
朱允炆看向顧三審、劉長閣,道:“命廣西安全局分部,調動一切力量,調查與掌握安南布防、城關、兵力等情報。眼下即將進入十一月,安南或再派使臣前來朝賀,若有使臣前來,待其出廣西,進入湖廣之後,對安南散播陳天平進入大明,請求大明複國的消息。”
“臣等領旨。”
顧三審、劉長閣答應。
朱允炆將目光投向了解縉、鬱新與陳迪,道:“大明出征與籌備,隻為萬一之策,戰或不戰,取決於安南胡氏態度。如陳閣所言,大明泱泱大國,不可無禮而動,總還是需要先禮後兵,若安南胡氏答應退位,朕願送回陳天平。若你們無法說服胡氏,禮節用盡,也就隻剩下刀兵了。”
解縉、鬱新與陳迪聽明白了,朱允炆這是打算給文官一次機會。若是文官能在戰爭之前,通過三寸不爛之舌,以國威懾服,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場戰事就可以完全避免。
陳迪笑了,以大明的強勢國威,安南胡氏如果不是傻子,就一定會答應大明的條件,老老實實接陳天平回去繼位的,胡杜大軍的滅亡,足夠讓胡氏清醒了。
文官將完成出使,達成和解,消除戰爭,徹底壓武官一頭。
這是文官崛起的好機會。
想到這裏,陳迪請旨道:“臣願選派人員,與行人司一起,前往安南探聽虛實。”
朱允炆看著陳迪,笑著答應了。
大明想要用兵安南的準備工作有很多,其中一項,就是徹底讓文官閉嘴。這群人不喜歡有戰爭,借口多的是,也很正當。
什麼節省民力,什麼國雖大、好戰必亡,什麼禮儀之邦,睦鄰友好。
也正因為文官的這些素養與觀點,大明很多中後期的戰爭,往往都是先禮、再禮、三禮,等人家不理,提著刀子到了城下的時候,才開始想起,哦,原來要打架了。
慢一拍,不可怕,慢三拍,就要人命了。更鬱悶的是,要的還不是他們自己的命,而是百姓的命。
朱允炆有時間去籌劃安南,戰爭也不是說今天確定要打,明天就衝鋒的,曆史上任何大戰,都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沒幾個月,乃是更長時間,是根本無力組織數十萬大軍遠征的。
再說了,這次的對手是安南,需要避開雨季,加上路途遙遠,使臣交鋒,兵力運作,糧食籌備都需要時間,今年冬日又有大朝會,想要出兵是不太可能了,剩下的下一個時機,在建文三年的十月。
入冬,大明冰冷一片,但對於安南而言,卻是旱季,氣溫適宜。
“此番集議,為最高機密,誰若是外傳泄密,定不輕饒。凡涉安南籌備發向地方文書,緊要之事,由安全局專門派送,不走官驛。”
朱允炆不希望官驛人員半路偷懶延誤,或丟失,或泄密。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