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楊士奇有些為難。
國子監現在已經排滿了課程,還要分出三個時辰去踢蹴鞠,這個時間從哪裏砍啊……
解縉不知道朱允炆怎麼想的,蹴鞠這玩意又不是學問,踢再好也不能服務於科舉,實在是有些雞肋。
李-誌剛保持沉默,事情不明,自己不懂,跟著祭酒表態就是了,他啥態度,自己就啥態度。
朱允炆知道這些人都是“唯學問”論的家夥,隻好從荷爾蒙,不,是精力旺盛,強身健體,團隊合作等方麵闡述,這才讓幾人明白,教育不能光“德”、“智”,還得有“體”。
不信看看朝廷官員的身板,如果舉辦一場文官與宦官百米賽跑的話,朱允炆敢肯定,百分之八十的文官是跑不過宦官的……
“一月份時,張博誌、孫舉文曾提議社學、縣州府學獨立於地方,不受縣府管轄,直接由國子監或禮部管理,你們認為如何?”
朱允炆詢問。
解縉猶豫了下,道:“將教育從地方府衙中獨立出來,朝廷管控會更為容易,然教育畢竟是地方政績考核重點,受吉安府入選十優州府影響,各地興辦私塾之風大長,社學眼下又集中在移民之地……”
楊士奇也不讚同完全獨立於地方,提出反對:“張博誌、孫舉文兩位先生是好意,也是為社學發展著想,但無論是社學、府學,畢竟建在地方,若完全脫離地方縣、府衙,很可能會導致一地主官不重教育,反而有害。臣建議在考核中尤其重教育一項,將其與人口、田產等視為第一考核項,以激勵地方更重教育。”
朱允炆思考之後,認為解縉與楊士奇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如果教育不與地方利益掛鉤,地方定不重視,完全設置教育部門直管各級學校是不合適的。
李-誌剛提議:“皇上,雖然將社學、府學等直歸禮部不妥,朝廷卻可以明確社學出路,以安百姓心思。”
朱允炆笑了。
沒錯,社學、縣學等收歸朝廷直管是行不通的,但社學肄業之後進入縣學的上升通道是可以確定下來的,兩者並不矛盾。
至此,大明教育係統得到了完善,補全了洪武時期缺失的一角,朱允炆的大教育戰略終邁出了第一步。
社學(包括京師初級學院)、私塾、家塾,成為了大明初等教育的主力,縣州府學構成了中等教育,國子監一家獨大,站在了大明教育的頂峰。
然而在大教育戰略推動之後,朱允炆遭遇到了執政以來最大的國內危機:
旱災與澇災。
老天是不給麵子的,哪怕是朱允炆仰頭看著老天,它也沒有賞個臉。
五月,鳳陽府大旱。
五月中,鬆江府暴雨。
一場巨大的天災,逐漸席卷而來,讓滿朝措手不及。
朱允炆坐在奉天殿,聲嘶力竭,下令戶部、工部全力運轉,朝鳳陽、鬆江府調撥大量糧食,與此同時,解縉去了鳳陽,茹瑺去了鬆江府,鬱新去了蘇州。
內閣大臣一次出去三個,可見問題之大,情況之急。
ps:
感謝康老五打賞支持,感謝杭州-韓打賞支持。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驚雪繼續努力,有餘票的還請支持下。
。您提供大神寒梅驚雪的重生大明萬歲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