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 建文朝人口七千萬(2 / 2)

陳繼之問:“朱主事,你說不可信就不可信嗎?可有證據!”

朱高熾從袖子裏拿出一本冊子,搖晃了下對陳繼之說:“這裏麵記載了洪武二十六年統算的數據,在八億五千萬畝土地裏,河南一省就有一億五千萬畝,敢問陳禦史,河南至今人口不過七十多萬戶,如何耕種一億五千萬畝?一戶尋常百姓之家都能耕作兩百畝不成?”

“還有,洪武二十四年田38747萬畝,可僅僅兩年,就增加到了85076萬畝,增加如此多的田畝,為何農稅卻沒有增加多少,為何河南賦稅依舊沒有增加反而還下降了?如此巨大紕漏,如此數據錯誤,焉能可信?”

朱允炆點了點頭,洪武二十六年的數據詭異的出奇,突兀地冒到了八億多畝田,然後又回落一半,這個結果屬實難解釋。

也不知道朱元璋當年看到這一組數據的時候什麼心情,有沒有問一句,田畝增加了,我的稅去哪裏了……

“洪武二十六年數據不準作廢,以洪武二十四年數據為準對照吧。”

朱允炆發話。

禦史等退了回去。

夏元吉給朱允炆上報過總數之後,便開始彙報南直隸、北直隸與各省數據,這些數據是龐雜的,也是枯燥的,但卻極為重要,關係著朝廷施策。

朱允炆聽得很仔細,不時翻看戶部遞上來的冊子,待至最後,開口道:“人口過於集中的州府,可以安排移民,比如山東東昌,人均田畝已不足二十畝,但青州、萊州、登州等地,還有大片荒蕪土地。可命山東布政使,下大力氣整治青州等地水旱,移一些百姓過去,也好增加田畝收成。其他省也可先行勘察,奏報京師之後,再作移民。”

夏元吉答應下來。

這次移民並不是大規模的,隻是一省州府縣內的流動與再分配,數量不大,距離不遠,戶部壓力並不大。

朱允炆看向百官:“人口,田畝,是國之根本,也應作為朝廷官員考核的重中之重。朕認為,各地官員考核,應將人口,田畝,稅收,教育,作為考核四大樣,官員清廉不應再作為考核標準。”

“這……”

吏部官員慌了,這怎麼行,不考核清廉,那豈不是貪官橫行?

毛泰亨連忙出班:“皇上,地方官若不清廉,恐怕會殃及百姓!考核不重清廉,猶放惡虎出籠,其害無窮啊。”

朱允炆威嚴地看著毛泰亨與眾官員,厲聲說:“朕的意思是,清廉乃是官員本分,是最基本的道德。若其不清廉,則直接罷黜,何必參與考核?朝廷每年開出俸祿無數,無論幾品官員,亦或是不入流的吏員,朝廷都給了他們應該給的俸祿,足以養家糊口,足以保有部分剩餘。若在這種情況下,還出現貪汙,以身犯險,朝廷又何必用他?”

“朕說不將清廉納入考核標準,不是放鬆對清廉的考察,而是要給天下官員畫一條紅線,不清廉,則罷黜,按律該如何處置如何處置。洪武年間,貪汙則殺,朕不主殺,但朕主罰!辛苦十年二十年穿上了官服,戴上了官帽,不想一朝跌落,就永遠記住貪汙是一條紅線,過了線,則失去所有!”

蹇義心頭一震,朱允炆這是要加強吏治啊。

考核不再有清廉項,但並不意味著朝廷對官員是否清廉的評判,而是為了讓進入考核的官員更趨向於廉潔,以保障官員隊伍的整體純潔。

把清廉移出考核項,是因為清廉是一個進入官員考核的門檻,如果連門檻都邁步過去,是沒資格進入官員考核的,就類似於你要參加宴會,首先你得進得去大門,站在大門外,是沒辦法吃席的。

朱允炆現在不介意罷黜數以百計的官員,國子監湧出來不少可用的人才,而這些人才正在底層曆練,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用。

完全清廉的官員隊伍是不存在的,但朝著清廉隊伍建設的努力是不能懈怠的。與此同時,還必須強調人口,田畝,稅收,教育,促使官員鼓勵百姓生育,墾荒,掃盲等。

朱允炆看向內閣解縉、楊士奇:“擬寫文書,告知州府縣考核變化事項,同時,都察院還需把關好禦史,監察地方官員,一旦發現貪汙受賄,魚肉百姓,與當地士紳勾結,控製礦場等不法事,需及時奏報,吏部、東廠與安全局複核,一旦坐實,革去官職,依律處置!”

。您提供大神寒梅驚雪的重生大明萬歲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