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1 / 1)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是指中國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位於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個州。 .網. “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誌》。

幽州:今北京

順州:今北京順義

儒州:今北京延慶

檀州:今北京密雲

薊州:今天津薊縣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間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今河北涿鹿

媯州:今河北懷來

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縣

應州:今山西應縣

寰州:今山西朔州東

朔州:今山西朔州

雲州:今山西大同

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 .網.

燕雲十六州東西寬約六百公裏,南北長約二百公裏,總麵積約十二萬平方公裏。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漢族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四百年。

唐朝滅亡之後,沙陀人李克用建立後唐。到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來末帝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借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末帝在閏十一月(937年1月)**,後唐遂亡。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並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燕雲十六州被割讓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在燕雲十六州,漢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6並進,一個多月內收複瀛、莫、寧(河北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卒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宋朝開國之後,麵對遼人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複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複燕雲地區,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多年後瘡去世。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占領此地。景德元年(1oo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於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後明在此建內長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但阿骨打死後,金以張覺事變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占據了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1153年完顏亮再擴建燕京為金中都,定為都。宋舊皇室衣冠南渡,遷都臨安(杭州),建立南宋偏安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