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複生的高句麗,以大唐屬國或者附庸國參與叛亂的新羅、百濟、渤海國成為了遼東叛亂真正的主力,而現在,他們已經徹底成為了曆史。
參與遼東叛亂的室韋、靺鞨、奚、契丹、突厥,在平叛的過程中,或死,或傷,或殘,或亡,對於這些被忽悠的叛亂的傻子來說,他們已經付出了足夠代價。
在整個大唐周圍橫跳,促成了反唐聯盟的前神策軍護軍中尉陳宏誌病死在了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陷落之前。
但是他的屍體被李愬派人挖了出來,醃製好了之後被送到了長安,享受了千刀萬剮之刑,陳宏誌一族,則因為陳宏誌享受了滅九族的連坐套餐。
然而,還不夠,參與了“舉世攻唐”的另外一半還活著。
陳宏誌雖然死了,李師道苦心經營了二十年的遼東和膠東也已經損失代價,但是數典忘祖、狼子野心,鳩占鵲巢的李師道還活著,而且借助海洋的保護,在倭國當太上皇當的相當滋潤。
劍南軍在此次的叛亂中損失慘重,可謂傷筋動骨,但是身兼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鎮節度使,卻在蜀地勾結吐蕃、南詔發動叛亂的劉辟還活著,蜀地依舊處於劉辟和叛亂的劍南軍的掌控之中。
南詔,彈丸之地,卻在的大唐和吐蕃之間搖擺,降而複叛,叛而複降,這一次作為平衡吐蕃和劍南的存在純粹是添頭,但是也因此因禍得福,出兵不多,但損失也不大,對此南詔王暗暗竊喜,甚至在考慮下一次如何繼續在大唐和吐蕃之間下注。
吐蕃,作為“舉世攻唐”的另外一個主力,損失無法用一個簡單的詞彙來形容,不僅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失去了西域大量的的財富和土地。
但是通過這一輪的消耗和清晰,以赤蘇仁謝、尼瑪巴紮,吐蕃本土ben教為首的力量終於徹底掌控了整個吐蕃,雖然紙麵實力有所降低,但是整合之後,吐蕃的實力不降反增,而且吐蕃依舊是大唐的周邊唯一一個和大唐同級別的對手。
……………………
乍一看,這些家夥活的還都挺滋潤,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長纓軍的出擊,僅僅是一個開端。
從這一刻開始,大唐這一輛戰爭機器將全力開動。
郭戎直接率領的確實隻有一個四萬人的長纓軍,但是長纓軍和郭戎絕對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郭戎主攻方向以南,劍北軍(劍南北川),隴右軍,由郭戎創立的兩支“隴右唐協軍”最合適高原作戰的近十萬兵馬,已經將目光悄悄抵達瞄向了吐蕃人的家園。
在整個大唐疆域的南部,張取義、裴植已經率領羽林軍、左右武衛,悄悄的抵達了和劍南、南詔接壤的黔中道。
並且將黔中道、嶺南道所有擅長山地叢林作戰的邊軍、衛軍、府軍、鎮軍近六萬人重新整編重組,再加上羽林軍和左右武衛形成了一支十二萬人規模的兵馬。
而在黔中道和關中之間,在關中南部,山南西部,禁軍左衛、右衛已經將出川之路牢牢的封死,徹底斷絕了劉辟西行之路。
在郭戎主攻方向的北方,在範希朝指揮之下的朔方、振武兩鎮,六萬騎兵,七萬步卒已經準備就緒。
從振武、朔方再向北,穿越大漠之後,受到折雲穀統籌指揮的十五萬回鶻騎兵,三萬安北軍,八萬“漠北唐協軍”同樣做好了出擊的準備。
在一線投入的兵力之外,二線的兵力同樣已經出動。
郭戎主攻方向的長纓軍的身後。
李銳所率領的神武軍緊緊的跟隨在後,左武衛,右武衛,兩支萬人規模的衛軍將護佑在他們的側翼。
再向後,河南道方向近十萬鎮軍已經收拾好了行囊和裝備,隨時準備跟上郭戎的大軍。
西北邊軍方向,朔方、振武的身後,還有河東、河北軍的支持,這支持既包括了兵力還包括的了財力和物力。
在黔中道、山南西道的背後,嶺南道、江南道的糧草和人力正瘋狂的向西南彙集。
然而,西征並不是全部,李純、郭戎、乃至整個大唐還記得那位島國的太上皇。
東海道最終還是沒能設立,但是李純專門設立了東海防禦使,由李愬兼領。
在安東大都護、東海防禦使李愬的統籌之下,整個東海道已經開始了全麵的備戰,當郭戎從龜茲返回之日,就是李師道覆滅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