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七年,八月下,大將軍戎引軍出行。
出長安,過陳倉,越隴山,月旬不足,行軍千裏,複達隴右,遇斥候,始臨戰事。
九月中,戎領軍,襲隴城,攻成紀,以攻代誘,偏師走,入秦原,行清水,渭水溯流,襲伏羌,七戰七捷,斬首三萬,三載淪陷,秦州光複。
十月中,隴南初雪至,長纓渭水溯流臨隴(西)襄(武)。
………………
元和七年,十月二十八,渭水河畔,隴西城外,大雪初至。
中軍大帳之內,將星雲集,郭戎、羅中文、蒙乾、王錚、林宇等長纓軍高級軍校全員在列。
除卻長纓軍之外,配合郭戎主攻方向的各個軍校也已經在列。
比如:
在長纓軍以北,和長纓軍協同作戰的朔方、振武軍所屬的範希朝、莫靈均、董嘉、李焱、沙洲、德剛、裴鬆等;
跟隨在長纓軍身後,提供支援,護佑側翼的神武軍、左武衛、右武衛所屬李銳、李元奕、韓湘、黃漢鎧等;
在長纓軍以南,和長纓軍協同作戰的劍南北軍、隴右道所屬各軍的,薛叢、張泰成、楊鑫、邵樹民、郭圖、高承明(高崇文子)等;
配屬長纓軍突進的“隴右道唐協軍”所屬的唐、吐蕃、突厥高級將領,穆圖、魚布澤等;
由原宣武、魏博、魯北、義成等藩鎮重組,以輔兵和二線隨軍的軍的高級將領,韓充、田季安、鄒遠、歐陽粱等。
一個小小的中軍大帳之內,幾乎涵蓋了如今大唐六成以上的高級軍將,而這些高級將領所指揮的涵蓋了整個唐敵國八成以上的精銳。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場景,原因隻有一個,今天是西征軍宣布部署和任務的日子。
此時此刻,這些唐軍的高級將領齊齊的圍繞在中軍大帳中央,那一座長纓軍偵察營和工兵營花費了整整六天完成的大型隴南沙盤周圍。
羅中文手持指揮棒,向在場的軍校們講解。
沙盤之上密密麻麻的插滿了各種顏色的旗幟,其中以紅、藍、黑三色為主,還有黃、白、紫等顏色的輔助。
紅色,代表了長纓軍,神武軍,左武衛,右武衛,朔方、振武軍的騎兵這些戰鬥力最強,需要承擔一線進攻任務的唐軍。
藍色,代表了承擔輔助任務的,川北、隴右、宣武等藩鎮軍以及隴右、漠北的唐協軍。
黑色,代表了作為對手的吐蕃、劍南,以及沒有出現在沙盤上的南詔、倭國。
紫色,代表了重要的關隘和要塞。
白色,代表了在沙盤上以及不在沙盤上的隴右、遼東、漠北以及在組建中的嶺南唐協軍。
至於黃色,則代表了經過了訓練和考核之後,跟進的補充兵。
乍一看非常複雜,但是當了解了各種顏色的標記之後,所有的信息則一目了然。
從整體態勢上看,隨著秦州一線吐蕃守軍的潰退,使得隴南、隴西的唐軍得以連成一體。
以郭戎直接指揮之下,長纓軍、神武軍為核心的中路為鋒芒,北側朔方、振武,南側隴右、川北為輔助,總數量超過四十萬的唐軍已經在北至朔方,南到鬆州近千裏的戰線上全麵展開。
可以說,從一開始,在郭戎指揮下的唐軍就拿出了猛虎下山,勢在必得的架勢。
……………………
對於吐蕃人來說,唐軍的架勢是雖然嚇人,但是卻使得很多人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就比如吐蕃大相赤蘇仁謝,比如吐蕃東境五道節度使尼瑪巴紮。
畢竟,唐軍的進攻並不是什麼秘密,
誰都知道,吐蕃和大唐之間是一個你死我活的問題,如有可能,誰都不願意放棄置對方於死地的機會。
否則也不會有舉世攻唐的存在。
從舉世攻唐失敗之後,每一個智商在線的吐蕃人都預感到了這一天。
畢竟,吐蕃、劍南、南詔聯軍還沒有撤出關中,河北三鎮叛軍還在的時候,唐人的皇帝,唐人的中樞,唐人的軍隊就已經開始醞釀,開始鋪墊,開始宣揚。
什麼,“舉世攻唐”是和“渭水之盟”一樣的屈辱,隻有鐵和鮮血才能洗刷……
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太上皇駕崩於護國之陣皇子戰死於關隘之上,……
什麼,大唐的銳士死守關隘,寸步不退,全員壯烈……
什麼,什麼土狼野心,昭然若揭……
什麼,惡敵覬覦長存,亡我之心不死……
雖然這些宣傳裏麵,沒有一句直接提到吐蕃,但是每一字都都直接貼到了吐蕃人的臉上。
如果說,剛開始,吐蕃人還有可以自我麻痹,但是……
要知道,大唐會往吐蕃派間諜,吐蕃一樣會向大唐派遣細作,雖然不如禁軍的偵察兵精銳,不如長公主府商隊的劍士們靈活,但是他們終究是也是吐蕃的精英,收集相應的信息是本能。
於是乎……
李唐的河北叛軍覆滅……
在半島苟活了數百年的新羅、百濟沒了……
覆滅百年,趁機死而複生的高句麗被挫骨揚灰……
在吐蕃人眼中,趁火打劫的渤海國都被借機連根拔起,屠城滅國……
發動遼東的諸族,更是被唐軍和被唐軍武裝起來的“唐協軍”從遼東一路追殺了數千裏,硬是追殺到了被冰雪覆蓋的天盡頭……
更讓吐蕃人無法想象的是,據說唐人追殺到了天盡頭之後,還專門在天盡頭立碑: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凡唐旗所展,兵峰所至,皆為臣妾!
凡內外諸夷,敢稱兵者,皆梟其首,斬其顱,焚其宗,赤地千裏!
凡四方胡虜,有敢犯者,必毀其城,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
殺人不過頭點地,滅國也不過分亡國滅種,你TM從遼東一直追殺到天盡頭,這算怎麼回事?
這都快比得上千年之前,被劉漢打的狼奔豕突的北匈奴了。
還有,所有人都知道你們唐人喜歡以漢代唐,但是你們唐人,有漢國號的碑文是幾個意思?
當然,最讓吐蕃人,尤其是吐蕃大相赤蘇仁謝為首的吐蕃上層,最恐懼的還是唐人這一次的作風。
以往,唐人往往會留有餘地,更會顧忌天朝上國的威嚴。
雖然吐蕃在內的各國沒少在心中吐槽唐人、漢人的虛偽,但那所有人都知道,這確實也給他們提供了機會,作死之後還有一個保命的機會,否則就半島的幾個彈丸小國怎麼可能苟延殘喘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