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尹摸著胡子說道:“桓兒提出的這三點很好,各位可還有補充。”
鹹陽令閻樂抱拳道:“鹹陽這裏的民夫和布置,不才包下了。”他在民事上的能力還是很好的,不然如何從一個官吏升為縣令,還是鹹陽令。
雲陽縣令也提出:“徭役的民夫雲陽再次征調兩千人。”
義工曹想了想說:“觀禮台我馬上那派工匠去搭建,在初秋前建好。”
“好,觀禮和祈禱的事老夫去安排。”蔡尹見大家都熱情高漲,就接下了主要和太宰的接洽安排。“至於護衛和畜力就拜托妹夫了。”確定要辦的事宜後,各人都忙碌地去安排工作。
不知不覺間已步入秋季,夏季已慢慢地離去,涼爽的秋風迎麵撲來,整個大地都開始變得不再一樣了。整個關中的百姓都在忙碌中,漸漸的忘卻了觀察周邊的景色,隻知道要每天到田地了割取秋天的收成。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從古至今都叫渭河,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至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彙入黃河。渭河衝積而成的關中地區,卻是這黃河文明的骨架和核心,那是因為八百裏秦川孕育了中華文明,也造就了大秦帝國。渭河、涇河、灃河、潦河、潏河、滈河、滻河、灞河分別從東南西北對帝都鹹陽形成環圍之勢。八水繚繞的鹹陽城在渭河北岸,水繞城流,在水波環繞的環境中,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但是今年的初秋將是鹹陽,應給是整個關中的一件注定要寫入史冊的大事,大秦帝都鹹陽橋是一座鋼木結構大橋,其槽型鋼鐵鑄梁是用大秦帝國統一戰爭中的鋼鐵兵器冶鑄而成。
清晨,參加鹹陽橋落成典禮的人們,穿著最華麗和最漂亮的服裝,源源不斷地來到渭河上的鹹陽大橋橋頭兩岸。渭河兩岸的王道上都聚滿了人群,等待著大橋正式通行這個偉大時刻的到來。整個鹹陽城都浸沉在濃厚的節日氣氛裏。
在渭河南岸的典禮主席台附近,布置了近萬衛尉軍與中尉軍,旌旗飄舞,好不威武。禮台上站滿了大臣重將,都在這裏嚴陣以待。
巳時已到,落成典禮的前奏曲鹹陽橋頭古典禮樂開始演奏,鍾鳴鼓奏,音樂會開始了。聽吧!響砌渭河的上空。
巳時三刻,鹹陽橋落成通行典禮主持侍儀,舍人二人舉表案走上禮台,宣布帝都鹹陽大橋落成典禮開始。霎時間,奏樂聲和歡呼聲,震撼著渭河兩岸。
大秦帝國的最高領導人秦始皇站在禮台上宣布:“克定六國,整合天下,在使我華夏族群再造重生,以煥發勃勃生機!華夏王道數千年,文明昌盛,垂拱而撫萬邦,今澆鑄金人,鍛造鐵橋,盤整華夏文明,河山重整,天下太平!”
眾臣向秦始皇三呼萬歲,鹹陽大橋開通典禮暨金人運送儀式正式開始。數千頭調集而來的耕牛和戰馬用長繩拉動著“金人”往鹹陽大橋慢慢走上去,工匠忙著在金人所經之處先排放圓木。
“轟隆”不斷,人聲鼎沸,最前麵的金人也是腳步先行踏上大橋,鋼鐵鑄造的鐵木大橋紋絲不動,承受著千萬斤的重量,經過一個時辰的時間,十一金人陸續通過了大橋。連禮台上觀看的秦始皇也為這座全新結構和材料鑄造的大橋發出讚歎:“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立阿房殿前。不能者或今得,不可必得之事或明。”這座鐵木結構大橋時秦始皇未曾想象過如此雄偉堅固。
這次澆鑄金人,鍛造大橋其政治文化曆史意義又當是何等的偉大而深遠!。將統一戰爭中的鋼鐵兵器鑄成橋梁其意義就重大了,即該橋就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大秦帝都鹹陽橋就是中華民族第一座和平統一橋。而且將有中華民族第一座和平統一紀念碑“十二金人”從中華民族第一座和平統一橋“大秦帝都鹹陽橋”上通過,這是何等壯觀之場麵!
————————————————————————————————————
大秦帝都鹹陽橋遺址是時偶然發現的。1986年當地農民在沙河河床中挖沙時偶然發現長306米,寬12米的古橋遺址。1989年,經考古發掘發現,在該遺址的東側300米處還發現一處古橋遺址。在橋址南端發現了7塊長4—7米不等,寬1.1米,高0.7米,厚25毫米的槽型鋼鐵鑄件,每塊重約2-3噸,冶煉這些鋼鐵鑄梁大約需要1085噸鋼材。
西北大學秦文化研究院研究員著名學者王根權認為這就是著名的“大秦帝都鹹陽橋”,當年十二尊單尊重80噸的大秦帝國和平統一紀念碑——“十二金人”就是從此橋通過運往了阿房宮。
時間過去了2200多年,今天我們還沒有發現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第一座和平統一紀念碑—“十二金人,但我們發現了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第一座和平統一紀念橋,這一重大發現怎能不讓我們每一位中華民族的成員驚喜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