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致富修路(1 / 3)

四海歸一殿分前、過、後三殿。前殿是晉見場所,過殿是文武大臣上朝所站場所,內有一“天池”,設可升降的浮橋機關,後殿為寶座所在。殿中的布局有回聲曠音效果,並不影響離眾臣較遠的始皇帝發號施令可見古代工匠的建築造詣。

今日正因為新年後部分老臣致仕後,對秦始皇對朝中眾臣的全新任命。

現在的三公職位定為太尉王賁,左丞相王綰,右丞相隗狀,禦史大夫馮去疾。

九卿:廷尉李斯,治粟右內史鄭國,典客頓弱,郎中令李由,奉常胡毋敬,少府蔡尹,太仆馬興兼左內史,宗正嬴騰,衛尉章邯。

武職:大將軍蒙恬(正在北疆統領軍務),隴西將軍李信(正在隴西駐守受蒙恬節製),九原將軍辛勝(正在九原統領九原軍團受蒙恬節製),中尉將軍蒙毅(駐守京畿),將軍屠睢(正在組建南征軍團),將軍趙佗(統領南征左軍),將軍任囂(統領南征右軍),將軍馮劫(中尉軍左軍),將軍馮毋擇(中尉軍右軍),少傅孔鮒(文散官),博士仆射周青臣(文散官),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

秦始皇正坐在龍座上和主持全國渠道修建的大田令鄭國商議此事。

站在過殿左班首位的大田令鄭國原是韓國人,在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剛親政的秦王采納了一起韓國派來進行間諜活動的鄭國的建議。

原來,戰國時,隨著秦國的強大,尤其是趙國主力軍被消滅之後,各國都擔心自己的前途,部在尋找救亡圖存的辦法。韓國是當時六國中最小的國家,又距秦國較近,受秦威脅最大,為了挽救垂亡的命運,韓國政治家想出了一個“疲秦”妙計。

他們派出當時著名的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去。以幫助秦國搞水利建設為名,消耗秦國的人力和財力,使它無力對韓國用兵。鄭國到秦國後,主持了這項重大工程,工程進展順利,但後來予十謀敗露了。

秦要殺鄭國,鄭國辯解說:“當時韓國的確是叫我來做間諜的,但是,水渠修成,也隻不過使韓國多存在幾年,卻為秦國建立了萬世之功。”秦王認為鄭國講得有道理,便讓他繼續主持這項工程。十年後,工程竣工,渠長300多裏,灌溉土地4萬餘頃,秦國因此更加富裕強大,為滅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秦國生活了十數年的鄭國在韓國滅亡後繼續為秦始皇服務,現在已經年邁的他被任命為九卿的治粟內史,爵封關內侯,食邑五千戶,眾臣依然以大田令尊稱鄭國。

“來人,給老令賜座!”秦始皇對鄭國督造民生工程十分信任,於是問道:“老令可有治路良方?”。殿內侍奉的侍人抱來錦團扶鄭國上座。

“人言河渠難。殊不知,開路更難!老臣並無良方。”深受器重的鄭國這第一句話,便教秦始皇驚訝。畢生治水與督造民生工程的鄭國,竟對開路工程毫無良策,實在不可思議。

本以為鄭國對建造全國道路工程已然早有準備,誰知竟無良策,秦始皇皺起眉頭說道:“老令可是怪朕耗時費力鑄造金人建鋼鐵橋梁?。”

“嗬嗬!非也”鄭國在錦團上摸了摸胡子笑道:“路政工程乃民生之氣口,邦國之血脈也。是故,自來有愚公移山而求一路之說。是故,唯有愚公一途!”

原來是鄭國在賣關子,秦始皇在寶座上坐直身子,伸出右手請教道:“請老令賜教!”

鄭國卻全沒在意殿內眾臣因他對秦始皇傲慢的非議,隻顧侃侃地說著:“天下百業,城邑鄉野,得道路聯結而通連周流。是故,自來有借道通商借道滅國之事。今秦一天下,河渠道路自該整治,此陛下之明也。然則,老臣敢問陛下之誌:天下渠路,欲一體謀劃乎?欲零打碎敲乎?”

“何謂一體謀劃?何謂零打碎敲?”秦始皇有些不悅,老令也太傲慢了,隻顧賣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