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疑心解縉跟禦史早就勾結,不過看樣子似乎解縉是真的覺得該立太子。

朱棣道:“此乃大事,須容後再議。

眼下熾兒送來的奏折大家也都知道了吧?狗兒,把奏折發下去讓大家都看看,這事該如何處理。”

狗兒把奏折發下,眾人傳閱著看。

先不提奏折內容如何,單是朱高熾的行文,就叫人覺得粗鄙,全是用大白話,不加辭藻,又無典故,有一句說一句,幹巴巴的讀起來沒有絲毫文采。

朱棣起初看這樣的文章也不習慣,後來不知道是不是被朱高熾感染,北平府的所有文書全都是這樣子,看得多竟然認為這樣也挺好。

奏折內容是請朱棣免除山東地區的戶籍限製,當作試驗田,正好這次山東鬧匪患,各種勢力都被清洗一遍,正是試驗田的好地方,如果好再推向全國,不好那就找出原因,改善政策。

鬱新直接自己上陣,“陛下,此法斷不可行。戶籍製度乃是我大明立國之基,不能輕動。”

除此外,鬱新又列出第二條理由:“戶籍鬆動,士農工商必然隨意流動,士人言利,工人言義,豈不是權都亂套了?

另外,戶部無力管轄這麼龐大的人口流動,且稅收也難以執行。

此法對朝廷百害而無一利,臣請不準實行。”

夏原吉當然得幫著老上司一把:“陛下,戶部吏員京城兩百二十六人,全國合計兩千四百一十四人,至於其他小吏並不在統計中,如果按照殿下說法,全國吏員起碼要翻上兩番。

至於小吏數目更是不可計數,如此龐大的官員群體,朝廷需要付出大量精力、費用。

臣以為此法不可行。”

禮部尚書李至剛道:“士農工商,乃是聖人劃分四民。

比照四季,各司其職,社會才能繁榮昌盛。

一旦開放流通,必然導致社會混亂增加,社會動蕩,愚民趨利,長此以往,必將顛覆社稷!”

朱棣點點頭:“諸卿所言皆有道理,隻是大皇子所說也有道理,朕以為,不妨開放部分,試之如何。”

鬱新趕緊道:“陛下不可,倘若山東與其他地方不同,則人盡往山東跑。

山東本就剛剛遭災,哪裏來的那麼多糧食?

他們需求得不到滿足,必然生事。

陛下,難道再派人去山東平亂嗎?”

朱棣猶豫:“朕知道了,還有別的事兒沒有?”

基本朝堂上已定下基調,那就是這個製度是對大明統治基礎的變更,如果要變,那麼整個大明王朝的製度都要跟著改變,絕不可行。

朝會後朱棣又叫來解縉、楊士奇、楊榮、胡儼、金幼孜等一眾內閣大學士叫至奉先殿,商討此政得失,然而沒有一個人同意朱高熾的作法。

朱棣思來想去,也認為朱高熾的作法過於盲目大膽,應該不可。

於是命人起草詔書,詔令朱高吃不得私自行動,此事容後再議。

解縉趁機又提出當立太子,朱棣隨口糊弄過去,命人八百裏加急將詔書送至朱高熾處。

。您提供大神書院大師兄的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