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書遠遠比書信正式,但朱棣同時也給朱高熾寫了封信,把朝堂上諸臣意見大致總結,一同發往濟南。
朱高熾接到信已經是三天後,他雖然已經知道結果,但仍忍不住歎息,這龐大的帝國是有巨大慣性的,想要改變談何容易?
朱高熾並未回信,也未灰心。
山東政使委托於布政使副手,濟南軍務安排給朱能,孟善從旁協助,他則開始了自己的戶籍調查大計。
鄭和負責充當皇帝眼睛,布政使廖永則與朱高熾一同走訪鄉鄰。
廖永隻是個清貴的讀書人,根本不通農桑,也不知道這樣一套看似江山永固的戶籍製度下究竟有多少弊端,當現實的傷疤被揭開,血就從下麵湧出來。
第一天他們走訪了位於城裏的匠戶,朱高熾當作客商,廖永是管家,鄭和是管事,他們調查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詢問,跟匠人談話。
朱高熾展現出超高的談話技巧,談話間便將匠戶的心裏話掏了出來,第一天他們談了兩個時辰,朱高熾照樣付給匠人工錢。
第二天他們換了個木匠談話,其中涉及到官府勞役、收入、子孫前程、未來預期以及生活條件等等諸多方麵,廖永的三觀被震得碎成渣。
但是要說最離譜的,還是朱高熾與妓女的談話。
他們化身客商,出入當地最大青樓數日,每日裏也不做事,隻是請當紅的姑娘來說說話聊聊天。
另外朱高熾與龜公也交好,下午跟他們閑聊。
晚上回去,三個人要把今日搜集到的信息加以整理。
朱高熾身邊有紫荊關孤兒,但此事他必須親自動手,用數字把整個濟南府城的手工業者一點點勾勒出來。
廖永幾乎崩潰,以前他看到這些東西隻是區區一串數字,並沒有任何含義。
但今天,官方數字背後隱藏的黑暗,這些匠戶的悲慘人生,以及無法他永遠無法理解的舉動,都讓他懷疑自己讀過的書。
這樣悲慘的生活叫人難以置信,這是讀書人永遠無法從書本中找到的知識。
當城市裏的調研完成後,他們又去周邊的農村,農村的生活比城市裏更慘。
有時候廖永恍惚無比,這樣的人還能稱之為人嗎?
然而,這就是他治下的民眾,也是天子的百姓。
廖永幾乎是在崩潰之中度過這個一個多月的,他夜不能寐,從來不知道自己舉動竟然能深切影響到這麼多人。
或者說他知道,但卻沒什麼感覺。
因為這就是他的日常,作為布政使,每日裏思考的都是該如何施政,他已經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什麼奇怪。
三月底,朱高熾正式開始寫作,這段時間搜集到的信息全部被他集中。
他用非常平實的口吻,事無巨細地記錄了一個樂戶、一個木匠、一個農戶的生活,詳細到每日賺多少錢,每年需要花銷多少錢。
乃至家裏幾口人,生活又是如何繼續走下去,都記錄在案。
廖永人為朱高熾寫的文章毫無辭藻可言,但當文章寫成,他讀一遍後便熱淚盈眶。
文章依舊沒有華麗辭藻,但卻用堅硬如鐵的邏輯狠狠擊碎他的驕傲,文章裏擺放的事實完全不容辯駁,廖永隻感覺到荒唐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