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朱高熾詳細分析現存戶籍製度的問題,以三個人為例,分別分析了其中的好處與弊端,數字詳實,邏輯堅硬,甚至其中還包括某些反動言論。

但朱高熾隻字未改,別人的文章是春天細雨,他的文章就是夏天的泥石流,泥沙俱下,粗糲又讓人疼痛。

朱棣看完陷入久久的震撼中,半晌不曾動彈。

他似乎想起什麼,起身拿起文稿,快步回後宮,徑入坤寧宮。

徐皇後其時正在看書,聽聞皇帝駕到,急忙起身迎接。

但朱棣已大踏步走進來,臉色焦急,把文章啪地放桌上,道:“皇後,看看,這是你的好兒子寫的。”

徐皇後略有些奇怪,心中暗道莫非熾兒又惹他爹生氣了?

於是拿起文稿,湊到琉璃燈前,命宮女調高亮度,一字一字認真讀。

起初,她也很不適應,文章花團錦簇不用說,起碼也應該用典,用雅言。

但朱高熾的文章都是大白話,絲毫不減雅言。

讀著讀著她就察覺到好處,因為這篇文章沒有任何理解難度,隻要認識字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太適合閱讀了。

很快徐皇後就把形式忽略,轉而關注起內容,這樣的文章她從來沒有見過。

看完後她抬起頭,朱棣迫不及待地說:“你這兒子真是好哇,去山東沒幾個月搞出來這麼大的事兒。”

徐皇後笑道:“陛下,既然你已經認定這是假的,為何不申斥他?”

朱棣憋得臉通紅,最後道:“都是你給慣的,這文章要是讓旁人看到,指不定鬧出來多大的波折。”

徐皇後笑笑,朱棣這是自己找麵子。

為什麼不申斥朱高熾?因為這篇文章沒有漏洞,沒辦法攻擊,起碼沒辦法從邏輯上反駁。

每一處數據、資料都有出處,每一個人都有名有姓,甚至能給出來龍去脈。

她說道:“陛下,那就讓更多人看看,如果是錯的,那就改掉,如果是正確的,那就堅持下去。”

朱棣不耐煩走來走去:“我現在也猶豫,要不要把文章發出去,我就害怕有心人會利用這篇文章做文章,到時候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徐皇後道:“不如叫幾個重臣,讓他們看看就行,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都看看,問問他們什麼意見。”

朱棣搖頭,“先不說這事兒了,你在看什麼書?”

“勸善書。”

朱棣點頭:“你寫的這本書很好,我準備命永樂大典收錄其中。”

次日早朝會後,朱棣把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都留下,帶他們到奉先殿,讓他們先看朱高熾的文稿。

幾位大臣看完後皆沉默不語。

朱棣道:“你們以為說的是否言過其實?”

解縉跳出道:“陛下,殿下所言皆非虛妄,臣在江西時,家鄉中有樂戶,陰陽戶,其悲慘之狀遠勝殿下所描述,臣以為戶籍製度確實有弊端。”

朱棣又看向夏原吉與鬱新:“戶部怎麼說?”

鬱新道:“陛下,此事雖然可信,但臣還是那個意見,目前沒有合適的製度,這個製度就是最適合大明的。”

夏原吉跟著說道:“如今還內初平,宜穩不宜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