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又看向禮部:“禮部呢?”

李誌剛道:“陛下,臣以為大皇子言過其實,這三人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他們太過極端,大部分人都處於中間狀態。”

朱棣道:“你們說的都對啊,可是山東的事還是要解決,要不要同意山東試點?”

解縉道:“必須要!戶籍製度究竟利弊在何處,殿下於文章末尾已經說得非常詳細。

雖然這樣的戶籍製度確實社會穩定,然而卻限製人才。南北諸地差異由此而來。”

李誌剛極力反對:“不行,陛下,決不能開任何口子,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解縉道:“但現在戶籍製度真的影響到社會發展,我家鄉的樂戶從無出頭之日,誰又保證樂戶中無人有狀元之姿之姿?”

“他們理當如此!這是他們的命,他們該認命!”

“你胡說八道!”解縉暴怒,衝上來想跟李誌剛打架,連忙被旁人拉住。

金幼孜道:“大家和平爭論,不要動手。”

朱棣不耐煩平息爭論,轉移話題:“現在就說允許不允許山東試點?”

金幼孜道:“陛下,山東太大,依我之見,不如先解決殿下的問題,允許他招募其他戶籍人口,至於其他的,待討論後再說。”

金鑾殿上的討論,朱高熾根本就不知,此時他有更加緊迫的事要做。

眼看著將要開春,但人數還沒招滿,再不找人,今年的土地就要撂荒,這是決不能容忍的。

他將廖永招來,坐定後道:“布政使大人還得招集山東的牙行。”

廖永道:“可是……朝廷的命令還沒下來。”

“這點主我還是能做,你去做吧!”

廖永隻得下達政令,這個奇怪的政令以極快的速度傳到山東各地,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牙行還是都派人來了。

會議召開是在次日,前一日,濟南府突然來了個宣旨太監。

廖永心頭一個咯噔,好家夥,該來的還是來了。

宣旨太監把朱棣的詔書宣讀,交給朱高熾,詔書裏朱棣肯定了朱高熾的功勞,允許他招募其他戶籍人口,以充當佃戶與工人,至於以山東為試點,推行戶籍製度改革,則推後再說。

廖永鬆口氣,朱高熾雖然失望,但也有心理準備,起身謝過太監,給了賞賜。

朱高熾對廖永道:“現在你可以放心做事了吧,明日大會召開,告訴他們盡管招人,可能需要二三十萬人。”

這個工作交給廖永做,胡廣在旁協助,並且包括對一些老農進行緊急培訓,讓他們明白棉花種植的要點。

他則忙著跟祝榮一起選址修建作坊。

因為棉紡使用的是水力加畜力,所以選址必須要與河流相近,並且距離棉花產地不能過遠。

最終選來選去,圈定三個地方,每個地方都會興建一座大型工坊。

而且工坊的規模遠遠超過祝榮的想象。

“占地三千五百畝,這是一座工坊的麵積,同時開工三座,你應該能看得過來吧?”

。您提供大神書院大師兄的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