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翰林院出來,朱高熾直接進內閣找解縉。

永樂大典才是解縉的主要工作。

這部帙卷浩繁的圖書,幾乎動用了帝國的全部力量。

每日裏光是獻書的人足足有幾十,都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

而且自從去年八月宣布此事以來,從來沒斷過。

浙江姚家一次性捐獻圖書兩百卷,諸暨溫家獻書兩百二十卷……

類似的名單還有很多。

朱高熾進入編纂永樂大典的卷房,滿屋子都是紙味兒,有些紙不知放了多少年,一股黴味。

房間兩側都是架子,架子上堆著高高的書籍,幾乎充滿,把框架都給淹沒。

正中間放幾個大箱子,全都是書,解縉正指揮眾人把書搬出,分門別類。

解縉見到朱高熾急忙見禮,朱高熾擺擺手,繞過地上的書,皺眉道:“怎麼這麼亂?”

“書太多,不好找。”解縉滿頭大汗。

朱高熾道:“這書還是按照經史子集分類的嗎?”

“是,自古以來皆是這麼分。”

“墨子屬於什麼?”

“子類。皆為諸子百家之作。”

“九章算術呢?”

“也是子類。”

朱高熾皺眉,經史子集四種分類辦法,最早確立在隋朝,這種分類方法如今已經不能滿足大明的需求,比如《算經》類,要歸到子部,與兵法書,道德經之流弄到一塊,明顯不合理。

當然這種分類辦法是儒家從自身角度出發確立的。

比如經這一項中,連《詩經》都包括。

《詩經》其實是古代民歌總集,明顯應該劃分到集類,但卻歸於經,就是因為《詩經》也被認為是儒家經典。

了解永樂大典的進度,更加叫人不滿。

進度過慢,史部目前才核對到《晉書》,以這種速度,猴年馬月才能搞完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的問題還不止這些,進度問題隻是表象,單單半天的轉悠,聽從建議,朱高熾就從中起碼找到了三條深層原因。

第一是數目過多,永樂大典葷素不忌,除少部分禁書外,其餘書籍都收。

子部成了大雜燴,文集、詩集以及寫的批語評注,都可以歸類於子集,這就導致子部帙卷浩繁,光是理個頭緒出來就得花費大量時間。

經部更離譜,因為除十三本經外,還有大量後人寫的注釋、注解等等。

這部分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因為不是所有注解都能錄入,需要仔細鑒別。

儒家中存在著派別之爭,濂洛關閩四門互相不對付,各自使絆子,導致進度極緩。

第二就是分類不明。

四部各有一個負責人,然而除經、史類外,子、集兩部的負責人根本難以精通所有學問,這是刻意拔高儒家的後果。

這就導致子、集兩部沒有個真正可以解決爭論之人,稀裏糊塗,進度也比較慢。

第三,組織混亂,子集兩部的人馬混在一起辦公,混亂得可以。

朱高熾從解縉那兒離開就求見朱棣。

朱棣正處理政務,今日是胡儼值班,朱高熾進大殿拜見朱棣,就先提出自己的見解。

“父皇,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必須加快進度,如今的組織形式有很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