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並不是現代的成果,隻能說有一部分是,但其實自唐宋以降,民間就一直流行使用簡化字,朝廷的正式公文卻還使用正體字。

李詹仔細對比,發現字典不但能快速學會漢字,而且還標注有標準讀音,學會讀音,豈不是連金陵官話都學會了?

其實朝鮮人學漢字的最重要困難並非是字形,而是讀音。

漢字這玩意不是表音文字,而是音義同表,同樣一個字,在不同地區的讀音完全不同,這叫朝鮮人很懵,不過現在有了字典卻格外方便。

李詹立刻給李芳遠寫信,告知他字典的使用方式,並且言明,字典以後會大規模出版,朝鮮必須盡快推行字典的使用,使得每個人都懂得漢文。

信寫好,連同字典一起送出金陵城,為了安全起見,他安排了數十人一起護送,經過半個多月跋涉,終於抵達朝鮮。

特使不敢耽擱,立刻進宮,將字典呈上。

李芳遠的漢學修養也很高,隻是看著李詹的書信,對著字典就學會使用方式,順帶連拚音都學了,李芳遠大喜,有了拚音,推廣漢學豈不是容易得多?

為何要推廣漢學?

真不是李芳遠自卑,而是朝鮮受到大明的影響太深,絕大多數貿易都是跟漢人發生的,就如同現在學英文似的,為什麼要學?

因為近現代大量文明成果是使用英文寫就,不學你怎麼學習最新成果?

漢學當時的地位遠遠超過後世的英文。

他立刻召集群臣,把字典發下,說道:“大明推出字典,我們也可使用。

這字典眾卿都可以看看,朕欲推廣漢學,以字典為基礎工具書,眾卿看如何?”

武班不用說,地位低,而且話語權不重,但文班大臣個個神情肅穆,隻看幾頁,便有人當庭跪拜。

“大明天子威德,考慮到我等學習不易,竟編纂字典,臣請陛下立刻推行。”

李芳遠心頭大喜,漢化是他執政方針的一部分。

這個時候別說什麼民族自豪感,民族國家此時不存在,自從濟州島開展貿易以來,李芳遠獲得的好處不知有多少,別的不說,光是國內大明精品的物價都低了好幾個等級。

再搞幾年,朝鮮境內大明的物品,頂多也就比大明境內稍微高些。

由此帶來的稅收、金銀數不勝數。

李芳遠大手一揮,道:“立刻推廣全國。”

有人卻道:“陛下,推廣全國不是問題,但問題是沒有老師。

大明不是援建十座圖書館嗎?我們不妨先讓他們派遣人來,以充當老師。”

李芳遠點頭:“善。具奏表,上呈天朝。”

李芳遠的奏表半個多月後抵達金陵城,呈給通政司,送到朱棣案頭,朱棣看完,直接批準,派遣兩百名儒生前往朝鮮各地傳學。

曆史上稱這次事件為“文字傳儒”。

朱高熾得知後,立刻又安排三十餘名紫荊關孤兒前往朝鮮,他們的目的,是忽悠人來留學。

。您提供大神書院大師兄的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