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商人賣過去一匹絲綢,頂這邊賣十匹甚至百匹。”

朱棣道:“現在杭州怎麼辦?你有辦法?”

“有辦法,把棉布生產放到杭州。”

“棉……”

朱棣怒道:“杭州都已經這樣,你怎麼還把棉布生產放杭州?”

朱高熾道:“吸納這些人,他們鬧事是因為沒有飯吃,沒有飯吃當然要鬧事。或者可以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

“詳細說說以工代賑。”

朱高熾道:“我想有兩條。

第一條是保護農田,修建防波堤,將海水容易倒灌的地方保護起來,這樣的大型工程當然要以朝廷為主。”

“另外一條呢?”

“修路!兩廣至兩湖的道路是唐朝時修建,如今可以再次擴建。

杭州至金陵地區的道路,也可以修建了。

另外上海至金陵、杭州至上海,都可以同時修建。”

朱棣皺眉:“這麼多路,朝廷能負擔得起嗎?”

“應該沒什麼問題,我測算過,每條路大概也就是五百萬兩左右。”

“你口氣可真不小!”

朱高熾笑道:“爹,不要忘記,咱們還有金銀幣啊,這兩者可是有大賺頭。”

金銀幣其實就是鑄幣稅,當金銀幣推廣後,朱高熾計算過,短短幾個月內可以聚攏大約三千萬兩白銀的資金,修建三條路其實還是很簡單。

朱棣聽到這個數字大為吃驚,想想也沒什麼不可能,三千萬兩白銀,其實隻需要發行兩千萬多枚銀幣就能賺到。

但杭州那邊該怎麼處理呢?

朱棣陷入掙紮,不處理吧,這麼多人鬧出來這麼大的事,肯定不行,以後對朝廷的政策有什麼不滿,立刻就會鬧事。

處理吧,幾萬人怎麼處理?

現在連抓人都沒辦法抓。

朱高熾建議將這些人全部關押,以儆效尤,等到大家都害怕後,再宣布進行修路。

朱棣不敢同意這個辦法,隔日早朝,此事被送上朝堂討論。

果然不出朱高熾預料,有大臣請求朝廷禁止棉布的生產與銷售。

“如今非但是杭州織工,江南地區很多農戶的麻布賣不出去,因此損失慘重。”

但朱高熾絕對不可能讓他們因此得逞,據理力爭,告訴他們,棉布因此解決了大多數人穿衣的問題。

按照棉布的價格,一家人辛苦一個月左右,就能購買一匹。

而一匹棉布足夠一家五口人做衣服。

因為現行的棉布比常規麻布要寬得多。

朱高熾采用對自己有利的論點,倒是讓滿朝文武大臣無話可說。

但這件事就是一體兩麵,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完美。

他告訴大臣,如果棉布停止生產,同樣涉及到數十萬人的就業,這就是個難解的問題。

目前杭州的織工,還是有辦法解決生計問題的。

那就是招募他們大規模修路!

三條路,大約需要幾萬人幹上好幾年,這足以解決問題。

。您提供大神書院大師兄的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