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海百弊無利,實在不宜貿然行動。

回到後宮,朱棣找來朱高熾,言語冰冷,“我總算知道你為何要推金銀貨幣,你就是為了開海吧?”

朱高熾見瞞不住,照實回答是。

“那麼你肯定早就知道,強推棉布,會造成什麼後果。

絲綢的滯銷你早就有所預料,西域租地,廢除金銀,山東建棉紡,這些都是你計算好的。”

朱高熾沉默片刻,回答道:“山東之事隻不過是個契機而已,沒有山東的事我就準備把棉紡放金陵,再緩慢推廣,西域確實早就有過考慮。

至於今天絲綢的問題,完全出乎意料。

當初我想的是,棉布生產得多,國內滯銷,事關幾十萬甚至百萬人的飯碗,朝廷必然要想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開海。”

朱棣怒道:“你可真有心計,連你老子都騙!杭州之事是不是你煽風點火?”

朱高熾連忙請罪:“杭州事孩兒真的不知道。”

朱棣罰朱高熾閉門讀書。

但是沒有讀幾日,朱棣又把朱高熾叫過去,問他開海的事兒怎麼辦。

起因還是杭州絲綢的問題。

最近幾天得到的消息有些多,不但杭州絲綢有問題,幾乎所有絲綢產地都出現滯銷,絲綢是國家即為重要的經濟支柱,牽扯的人並不比棉紡少。

而且,朝臣中也有人開始支持開海,有人依然反對。

朱棣拿不準主意,想問問朱高熾究竟是怎麼想的。

朱高熾有什麼說什麼:“開海不僅僅是為了絲綢,還為了棉布、毛線。

再過幾年棉布的生產量會超過所有人預料,能夠生產出整個國家都用不完的布,到時候怎麼辦?”

朱高熾的疑問沒辦法得到回答,因為朱棣的腦子裏,一直都是生產不夠。

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東西過剩的局麵,這也是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最大的差異。

朱高熾又從經濟層麵向朱棣解釋為何要開放,以及海禁政策的種種弊端。

雖然最終沒能說服朱棣,但他顯然放在心裏,次日朱高熾被允許上朝。

關於海禁與否又開始激烈爭論,開海派與禁海派涇渭分明。

朱高熾卻從經濟上算了一筆賬,以目前崇明島、濟州島的貿易金額為基準,計算兩地合計共能帶來多少人就業,帶來多少稅收。

又按照這個標準為大明增加兩到三個出海口,能帶來多少收益。

最終得到的結論終結這次討論,這是個天文數字般的金額。

但他沒說的是,開海需要龐大的海軍,還需要有合適的基礎建設,絕不是建立幾個港口就行。

最終朱棣拍板,決定開海。

開海還需要朱高熾的籌備,因為所有人都不清楚,一個海關港口需要什麼樣的製度。

朱高熾其實也不知道,但他知道一個合理的海關港口應該是什麼樣。

以他為核心,夏原吉、金幼孜、楊榮為主要成員,開始籌建海關。

。您提供大神書院大師兄的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