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過後沒多久,朱高熾便主持分田。

分田是他們最渴望的事兒,分田那日,朱能也跟著過去看。

整個鄉村的所有人,都集中在小小的一塊地頭,看著工作人員開始給他們分地,分地使用的是大明內部製作的標準米尺。

窮苦百姓非常積極,他們會盡量讓工作人員多給些地。

有了地的百姓甚至迫不及待開始清理雜草,呼朋喚友進入田地幹活,圍攏,屯田,插秧……

短短幾日功夫,周圍雜草叢生的土地就大為變樣,哪裏還有什麼雜草?

這幾天,還抓住幾個以前地主家裏潛藏的未經審判人員。

朱高熾命人審判他們,有罪的就判罪,沒有罪的那就送到大明挖礦去。

十一月底,大進攻開始,朱能不能繼續留在河源省,而是要與胡氏政權的最終力量進行決戰,朱高熾依舊留在河源省,開始進行下一輪建設。

朱高熾先找到幾個積極分子,也就是安南歸化民,問道:“對安南的治理你們幾位有什麼想法嗎?”

這幾個人為胡京,阮林,陳定。

除胡京年紀約為四十歲,其他兩人都是三十來歲,正是最中堅的力量。

胡京認為:“當照搬大明舊例。”

阮林卻道:“全聽大明吩咐。”

但朱高熾卻認為,安南地區的政治體製,大體上應該延續大明的製度,但卻需要做出創新,“安南不同大明,大明內部已經穩定多年,有共識,但安南卻基本上跟大明沒什麼共同點。”

“所以我決定組建不同的工作組,分別負責不同任務。”

朱高熾又跟陳洽等人商議,他決定複製在北平府的經驗,即,政府的部門細分,由一個人治政,但其他人主要負責其他方麵,說起來可以說是布政使體係的演化。

大明的布政使體係,是由布政使主政,都指揮使主軍,按察使主法,基本上跟現代的三權分立沒什麼區別,而且這種方式也比較合理。

但問題是,一省政治全由三個人掌管,將不可避免出現腐敗行為。

朱高熾將布政使的主管工作劃分為好幾個部分,按察使行使的則是公檢法機關,而都指揮使則掌控安全部隊,卻不是軍隊。

軍隊另外有人負責全局統管。

這樣一來,沒人擁有絕對權力,而軍隊又相對獨立,隻接受中央控製,地方就很難做大做強。

基本上這一套是後世中華製度的變體。

那麼就產生下一個問題:名額空缺太多!

官職一下增加數百,大明內部沒有這麼多人,全部使用歸化民更是扯淡的事兒,所以朱高熾陷入苦悶。

陳洽來見朱高熾,對他說道:“我看新軍裏有不少人都識文斷字,不如留下他們先頂替一段時間?”

朱高熾有些擔憂:“這些人都是打仗的好手,把他們留下,新軍基本上都被掏空,新軍戰鬥力堪憂。”

陳洽道:“反正隻是暫時的,萬一打仗時,可以調集他們上前線,安南人中也沒那麼多讀書人。”

朱高熾突發奇想:“兩廣地區不是有很多舉人嗎?他們願意來嗎?”

陳洽搖頭:“這個就不要想了,兩廣地區的舉人,每個人家裏都是富豪,他們怎麼可能放棄優渥生活跑到安南來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