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問他關稅又該怎麼處理呢?

朱高熾說:“其實關稅很簡單,如果鼓勵多進口糧食,那就糧食免稅,甚至還可以給補貼。

如果出口就要征重稅。稅收的計算是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幾句話沒辦法說明白。”

盡管如此,兩人還是暢談許久,關於帝國稅務的問題,朱棣知道得更加詳細些,但朱高熾擁有更多的是後世的目光,雙方相得益彰。

朱高熾向朱棣解釋說:“其實曆代王朝的問題,幾乎都可以看作是經濟問題的,中央財政收不上錢,沒錢就沒辦法養兵,加緊盤剝百姓,可不就是農民起義軍遍地嗎?”

朱高熾以唐朝安史之亂為例,安史之亂其實並非單純是財政問題,而是當時的關隴貴族盤剝河北地主,最終導致了地主階級的內訌。

安祿山的出現是必然的,安史之亂的發生也是必然的。

但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平定叛亂,國家元氣大傷,但再也沒有回到過去的那種程度。

唯一值得稱讚的是德宗的兩稅製改革,使得唐朝稍微恢複元氣。

這也是中後期的唯一盛世,此後急轉直下。

直到末年爆發黃巢起義,黃巢是個私鹽販子,按照道理來說他應該有錢,可他依然起事,重要的還是當時的私鹽販子也不好當。

唐朝經濟空虛,中央財政無法支撐,導致武力鎮壓起義,至二十帝而亡。

另外宋朝的問題可能更加複雜些,但北宋末年宋徽宗的揮霍無度也是滅亡的重要原因。

而且宋朝的問題更大,雖然經濟文化上更加繁榮,但宋朝的三冗問題無法解決。

大量錢財無效空轉,養活的都是些奸邪小人,國家最終淪為那個德行也完全是咎由自取。

朱棣聽完兩個例子沉默不語,儒家把兩宋,唐朝滅亡的原因歸結於朝廷腐敗無能,但朱高熾卻說都是因為經濟的問題,現在看來朱高熾所說的更加可信。

因為朱棣並不是完全迷信儒家的人,他認為,朝廷滅亡肯定有更加合理而堅硬的原因,這不是換上幾個人就能解決的問題。

朱棣決定讓朱高熾起草改革稅務的辦法,並且要在朝堂上討論。

次日早朝時朱棣果然抓住胡庸有地數萬畝卻從未申報過稅收的事,拿出來讓大家討論,大家討論來討論去,其實也沒什麼好辦法。

說得最多不過是加大監督力度。

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出頭來提改革稅務的事。

突然都察院的一個禦史跳出來,大聲道:“陛下,當前稅收,存在諸多問題,就如生員,秀才還好些,可以一旦成了舉人,立刻雞犬升天。

以廣西某地舉人為例,考上前也隻是勉強度日,考上後,立刻成親結婚,休了糟糠之妻,娶了某員外的女兒。

這還不算,某員外的田地大部分都歸於舉人。

但並不是真的給了舉人,而是掛在舉人名下,舉人可以借此斂財。

據臣所知,此舉人名下共有田地數千畝。

除員外家裏的土地外,還有許多族親、鄉鄰,皆把田畝歸於舉人,自己則成佃戶。

這樣的好處就是,不用給朝廷繳稅,臣以為不過數十年,帝國將收不上來稅。”